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然後,空氣凝結,團隊沉默,你的理性告訴自己:「我怎麼又這樣了?」
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這,是很多主管的內在糾結——當我們以為自己已經逃離原生家庭的陰影,卻在高壓情境下,成了那個我們最不想成為的人。
我們活得不像父母,卻一點一滴變成了他們
John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階主管,對自我要求極高,是公司口中的「高效鐵人」。但他最大的困擾,不是業績,而是他的脾氣。
「我其實很怕失控。當我發現進度不如預期、團隊做法不照規劃時,我會變得很焦躁,甚至口氣變得很硬,因為我怕事情『毀掉』。」
與他深入對談後,我才發現——John 曾經做了決定:「我絕不能像我爸一樣亂發脾氣。」多年後,他以為自己早就擺脫父親的陰影,直到有一天,他對著團隊發火後,突然聽到自己喊出的語氣與句子——像極了那個他痛恨又恐懼的父親。
我們不是他,但我們曾被這樣塑造
心理學告訴我們:
孩子會內化父母對待他的方式,成為生存策略,進而延伸為人格模式。
當孩子被情緒勒索、控制、羞辱,他會以壓抑、模仿、合理化等方式保護自己。這些保護機制,進入職場後,就可能變成無意識的控制、過度批評、過度自責。
我們努力不成為父母,但努力本身也證明了他們的影響仍在。
解決方式:三步驟,脫離「情緒複製者」的宿命
1. 停下來,不要立即判斷自己
「我是不是也跟他一樣?」這種念頭只會增加自責,無法真正轉化情緒。請先承認自己感受到壓力、害怕失控,這是人之常情。
2. 從「情緒」看到「需求」
John的怒氣,其實是對不可控的焦慮。他並非想控制別人,而是渴望事情有秩序、有結果。這時可以改問自己:「我真正怕的是什麼?我有沒有其他方式表達焦慮?」
3. 練習溫和堅定的表達
例如:「我知道我們都盡力了,但現在進度延後,我有點焦慮,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怎麼補上。」
這不是軟弱,而是領導的成熟。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心理學家Carl Jung(榮格)
這句話提醒我們:不去看見的情緒模式,終將在無意中掌控我們的行為。
我們不必變成他們,但可以療癒自己
成為主管後的John,慢慢學會了——不是每一次的「失控」都代表失敗,它也可能是一次「自我看見」的契機。
真正的蛻變,不是徹底否定過去,而是選擇用新的方式回應現在。
就像你一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許早就決定不再成為像某人那樣的人。那麼,願你也能記得:
你不是那個讓你受傷的人。你是那個願意療癒自己、重新選擇方式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