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FUS(Navigated Focused Ultrasound)是一種 導航聚焦超音波技術,其原理是透過 精準導引的聚焦超音波(FUS, Focused Ultrasound),對特定腦區進行非侵入性的調控,以達到 治療頑固性癲癇(DRE, Drug-Resistant Epilepsy) 的效果。
1. 聚焦超音波(FUS)的基本原理
FUS 利用高頻率的超音波(>0.5 MHz)透過 相位控制技術,將多個超音波波束聚焦到腦內的特定目標區域,產生局部的生物效應。這些效應包括:
- 熱效應(Thermal Effect):利用超音波能量升溫,誘導目標神經元變性或凋亡(通常應用於腦腫瘤治療)。
- 機械效應(Mechanical Effect):透過聲波振動,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而不造成永久性破壞。
- 聲穿透效應(Sonoporation):短暫開啟血腦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使藥物能夠進入腦內。
在治療 DRE 時,NaviFUS 主要應用 機械效應 來進行 神經調控,而非熱消融,確保不破壞腦組織。
2. NaviFUS 在 DRE 治療中的應用
(1) 為何選擇聚焦超音波治療 DRE?
頑固性癲癇(DRE)是指 對兩種以上抗癲癇藥物無效 的癲癇患者,這類病人約佔 三成,傳統治療方式包括:
- 外科手術(例如前顳葉切除),但風險大且不適用於所有病人。
- 迷走神經刺激(VNS)或深腦刺激(DBS),需要植入電極,且效果因人而異。
聚焦超音波技術的優勢在於:
- 非侵入性:不需手術植入裝置,可直接透過頭骨進行治療。
- 高選擇性:可針對特定腦區,例如 癲癇發作起始區(Epileptogenic Zone, EZ) 進行調控。
- 可逆性調控:可動態改變治療參數來影響神經活動,而不影響其他腦區。
(2) NaviFUS 如何調控神經訊號?
NaviFUS 透過兩種機制來影響 DRE 的神經活動:
🔹 1.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LIFU, 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調控神經活動
- 低強度的超音波不會產生熱損傷,但可改變神經元的膜電位,影響 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傳遞。
- 具體影響機制:
- 降低神經元興奮性:超音波會影響細胞膜的機械特性,使離子通道(如鈉通道、鈣通道)改變活性,降低癲癇發作的可能性。
- 改變神經迴路傳導:調控丘腦-皮質路徑(Thalamo-cortical Pathway),影響癲癇放電的傳播。
🔹 2. 透過短暫開啟血腦屏障(BBB)來增強藥物治療
- NaviFUS 也可結合微氣泡注射,使特定腦區的血腦屏障短暫打開,讓抗癲癇藥物進入腦部,提高藥效,降低全身副作用。
3. 臨床試驗進展
NaviFUS 目前正在進行 DRE 的臨床試驗,其進展如下:
- 台灣(2024 Q3 啟動 Phase II 試驗)
- 研究焦點:評估 NaviFUS 在 DRE 患者上的療效與安全性。
- 目標:確定最佳超音波強度與治療頻率,並比較與現有治療方法的差異。
- 澳洲、美國同步進行 DRE 先導性臨床試驗
- 目標:在不同族群進行試驗,以驗證 治療效果的一致性。
這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將決定 NaviFUS 是否能成為 DRE 的新標準治療方式,並推動其獲得國際藥監機構(如 FDA)的批准。
4. 結論
NaviFUS 透過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 精準調控腦部神經活動,提供了一種 非侵入性、可逆性 的 DRE 治療方式,與傳統手術和植入式電刺激相比,具有更少副作用、更高精確度的優勢。隨著臨床試驗進展,這項技術有望成為未來癲癇治療的新選擇。
之前沒有人做 NaviFUS 這類技術來治療 頑固性癲癇(DRE),主要有幾個關鍵原因:
1. 超音波聚焦技術的限制
(1) 穿透力與頭骨衰減問題
- 超音波能量會在頭骨中衰減並散射,影響聚焦精度,使得過去的技術難以精準作用於深層腦區。
- 解決方案:現代 相控陣(Phased Array)技術 可以透過 多發射器陣列,即時調整相位與強度,補償頭骨的影響,提高聚焦效果。
(2) 精準導航技術過去不成熟
- 早期 沒有足夠精確的導航系統,難以將超音波對準特定的 癲癇發作起始區(EZ, Epileptogenic Zone)。
- 解決方案:隨著 高解析度 MRI(磁振造影)與即時影像導引技術(如 fMRI、PET、MEG)的發展,現在可以 實時監測腦部狀態並精準瞄準治療區域。
2. 傳統治療方式的主導地位
(1) 開顱手術與植入式電刺激的優勢
- 過去主流的治療方式是:
- 腦葉切除手術:切除導致癲癇發作的腦區(但風險高)。
- 迷走神經刺激(VNS)與深腦刺激(DBS):透過植入電極來調控神經活動。
- 這些方法已經商業化並獲得 FDA 認證,所以醫療界的關注點一直放在這些方法上,而非開發全新的技術。
(2) 缺乏臨床試驗與資金支持
- 開發新技術需要大量 資金與長期臨床試驗,早期醫療機構與企業更傾向於投資 已有驗證的手術與電刺激技術,導致超音波技術一直未受到重視。
3. 神經調控機制的研究不足
- 早期研究對「超音波如何影響神經活動」的理解有限,不確定其是否能有效調控神經元興奮性。
- 近十年來,神經調控技術(Neuromodulation) 有了突破,例如:
- 研究發現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LIFU)可以影響神經元膜電位與離子通道,進而改變大腦訊號傳遞。
- 動物實驗與初步臨床試驗 驗證了 LIFU 可用於 治療巴金森氏症、慢性疼痛、憂鬱症,這才使得研究人員開始關注 FUS 在 DRE 方面的應用。
4. 近年來科技發展的突破
以下技術的成熟,才讓 NaviFUS 這類系統得以實現: | 技術突破 | 過去的限制 | 現今解決方案 | |-------------|-------------|-------------| | 高解析度 MRI | 無法準確鎖定目標腦區 | MRI-Guided FUS 可即時監控治療效果 | | 相控陣技術 | 超音波聚焦困難 | 多發射源陣列精準調整相位 | | 超音波與神經調控研究 | 不確定超音波影響神經元的機制 | LIFU 確認可降低神經元興奮性 | | 非侵入性技術趨勢 | 傳統治療須開顱或植入電極 | FUS 無需手術,降低風險 |
結論
過去 NaviFUS 類技術沒有人做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限制、傳統治療方式的主導地位、資金與臨床試驗的不足,以及神經調控機制尚未完全理解。但隨著 MRI 影像導引、相控陣超音波技術、神經調控研究 取得突破,現在才真正具備可行性,讓 NaviFUS 成為 DRE 的新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