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FUS 系統與頑固性癲癇(DRE)治療方式的詳細原理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NaviFUS(Navigated Focused Ultrasound)是一種 導航聚焦超音波技術,其原理是透過 精準導引的聚焦超音波(FUS, Focused Ultrasound),對特定腦區進行非侵入性的調控,以達到 治療頑固性癲癇(DRE, Drug-Resistant Epilepsy) 的效果。


1. 聚焦超音波(FUS)的基本原理

FUS 利用高頻率的超音波(>0.5 MHz)透過 相位控制技術,將多個超音波波束聚焦到腦內的特定目標區域,產生局部的生物效應。這些效應包括:

  1. 熱效應(Thermal Effect):利用超音波能量升溫,誘導目標神經元變性或凋亡(通常應用於腦腫瘤治療)。
  2. 機械效應(Mechanical Effect):透過聲波振動,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而不造成永久性破壞。
  3. 聲穿透效應(Sonoporation):短暫開啟血腦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使藥物能夠進入腦內。

在治療 DRE 時,NaviFUS 主要應用 機械效應 來進行 神經調控,而非熱消融,確保不破壞腦組織。


2. NaviFUS 在 DRE 治療中的應用

(1) 為何選擇聚焦超音波治療 DRE?

頑固性癲癇(DRE)是指 對兩種以上抗癲癇藥物無效 的癲癇患者,這類病人約佔 三成,傳統治療方式包括:

  • 外科手術(例如前顳葉切除),但風險大且不適用於所有病人。
  • 迷走神經刺激(VNS)或深腦刺激(DBS),需要植入電極,且效果因人而異。

聚焦超音波技術的優勢在於:

  1. 非侵入性:不需手術植入裝置,可直接透過頭骨進行治療。
  2. 高選擇性:可針對特定腦區,例如 癲癇發作起始區(Epileptogenic Zone, EZ) 進行調控。
  3. 可逆性調控:可動態改變治療參數來影響神經活動,而不影響其他腦區。

(2) NaviFUS 如何調控神經訊號?

NaviFUS 透過兩種機制來影響 DRE 的神經活動:

🔹 1.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LIFU, 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調控神經活動

  • 低強度的超音波不會產生熱損傷,但可改變神經元的膜電位,影響 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傳遞
  • 具體影響機制:
    • 降低神經元興奮性:超音波會影響細胞膜的機械特性,使離子通道(如鈉通道、鈣通道)改變活性,降低癲癇發作的可能性。
    • 改變神經迴路傳導:調控丘腦-皮質路徑(Thalamo-cortical Pathway),影響癲癇放電的傳播。

🔹 2. 透過短暫開啟血腦屏障(BBB)來增強藥物治療

  • NaviFUS 也可結合微氣泡注射,使特定腦區的血腦屏障短暫打開,讓抗癲癇藥物進入腦部,提高藥效,降低全身副作用。

3. 臨床試驗進展

NaviFUS 目前正在進行 DRE 的臨床試驗,其進展如下:

  1. 台灣(2024 Q3 啟動 Phase II 試驗)
    • 研究焦點:評估 NaviFUS 在 DRE 患者上的療效與安全性
    • 目標:確定最佳超音波強度與治療頻率,並比較與現有治療方法的差異。
  2. 澳洲、美國同步進行 DRE 先導性臨床試驗
    • 目標:在不同族群進行試驗,以驗證 治療效果的一致性

這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將決定 NaviFUS 是否能成為 DRE 的新標準治療方式,並推動其獲得國際藥監機構(如 FDA)的批准。


4. 結論

NaviFUS 透過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 精準調控腦部神經活動,提供了一種 非侵入性、可逆性 的 DRE 治療方式,與傳統手術和植入式電刺激相比,具有更少副作用、更高精確度的優勢。隨著臨床試驗進展,這項技術有望成為未來癲癇治療的新選擇。


之前沒有人做 NaviFUS 這類技術來治療 頑固性癲癇(DRE),主要有幾個關鍵原因:


1. 超音波聚焦技術的限制

(1) 穿透力與頭骨衰減問題

  • 超音波能量會在頭骨中衰減並散射,影響聚焦精度,使得過去的技術難以精準作用於深層腦區。
  • 解決方案:現代 相控陣(Phased Array)技術 可以透過 多發射器陣列,即時調整相位與強度,補償頭骨的影響,提高聚焦效果。

(2) 精準導航技術過去不成熟

  • 早期 沒有足夠精確的導航系統,難以將超音波對準特定的 癲癇發作起始區(EZ, Epileptogenic Zone)
  • 解決方案:隨著 高解析度 MRI(磁振造影)與即時影像導引技術(如 fMRI、PET、MEG)的發展,現在可以 實時監測腦部狀態並精準瞄準治療區域

2. 傳統治療方式的主導地位

(1) 開顱手術與植入式電刺激的優勢

  • 過去主流的治療方式是:
    1. 腦葉切除手術:切除導致癲癇發作的腦區(但風險高)。
    2. 迷走神經刺激(VNS)與深腦刺激(DBS):透過植入電極來調控神經活動。
  • 這些方法已經商業化並獲得 FDA 認證,所以醫療界的關注點一直放在這些方法上,而非開發全新的技術。

(2) 缺乏臨床試驗與資金支持

  • 開發新技術需要大量 資金與長期臨床試驗,早期醫療機構與企業更傾向於投資 已有驗證的手術與電刺激技術,導致超音波技術一直未受到重視。

3. 神經調控機制的研究不足

  • 早期研究對「超音波如何影響神經活動」的理解有限,不確定其是否能有效調控神經元興奮性。
  • 近十年來,神經調控技術(Neuromodulation) 有了突破,例如:
    • 研究發現 低強度聚焦超音波(LIFU)可以影響神經元膜電位與離子通道,進而改變大腦訊號傳遞。
    • 動物實驗與初步臨床試驗 驗證了 LIFU 可用於 治療巴金森氏症、慢性疼痛、憂鬱症,這才使得研究人員開始關注 FUS 在 DRE 方面的應用。

4. 近年來科技發展的突破

以下技術的成熟,才讓 NaviFUS 這類系統得以實現: | 技術突破 | 過去的限制 | 現今解決方案 | |-------------|-------------|-------------| | 高解析度 MRI | 無法準確鎖定目標腦區 | MRI-Guided FUS 可即時監控治療效果 | | 相控陣技術 | 超音波聚焦困難 | 多發射源陣列精準調整相位 | | 超音波與神經調控研究 | 不確定超音波影響神經元的機制 | LIFU 確認可降低神經元興奮性 | | 非侵入性技術趨勢 | 傳統治療須開顱或植入電極 | FUS 無需手術,降低風險 |


結論

過去 NaviFUS 類技術沒有人做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限制、傳統治療方式的主導地位、資金與臨床試驗的不足,以及神經調控機制尚未完全理解。但隨著 MRI 影像導引、相控陣超音波技術、神經調控研究 取得突破,現在才真正具備可行性,讓 NaviFUS 成為 DRE 的新治療選項。

avatar-img
6會員
426內容數
萬物皆空.. 需要的 只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直都放在房間 的其他內容
量子與普朗克長度的關係主要在於它們都涉及物理學中極小尺度的概念,但代表的意義不同。以下是兩者的差異與聯繫: 1. 什麼是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是物理學中極小的長度單位,約為 1.616×10−351.616 \times 10^{-35} 公尺。 它是由德
太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恆星,也是天文學界探索宇宙奧秘的關鍵。然而,即便距離地球約 1.5 億公里,太陽仍然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為了解開這些謎團,NASA 的探測器(如 Parker Solar Probe)正不斷挑戰極限,靠近太陽的炙熱核心。這些探測器不僅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太陽的運作機制,也為
尊敬的馬斯克先生,以下是關於兩家量子計算公司的技術對比和他們的進展: 1. 技術差異:不同的量子比特操控策略 Quantinuum:精密控制的專家 核心理念:Quantinuum 強調精度,利用超精密的離子阱系統來操控量子比特,每一步操作都以最高保真度為目標。 技術亮點: 超高的量子閘保真
超導量子晶片 和 離子阱技術 是目前量子計算的兩大主流硬體實現方式,各自有明顯的優勢和挑戰。以下從技術發展趨勢、商業化潛力和可行性等角度進行比較,以分析哪一種技術更可能在未來大規模占領市場甚至取代對方。 1. 技術特性比較 指標 超導量子晶片 離子阱技術 量子比特數量 已達數百個(如 IB
您有沒有玩過迷宮遊戲?當你想從迷宮的入口走到出口時,你需要找到一條最快的路,對吧?有時候迷宮很複雜,你得不停地嘗試,走錯路還要回頭重來,這很花時間。 現在,想像有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同時嘗試很多條路,並自動找到最短的路。這種方法就是「量子退火」! --- 什麼是量子退火?
我們來說一個有趣的故事,幫您理解量子穿隧效應! --- 故事開始!小球和大山 有一顆小球在山的腳下,這座山很高,球想要穿過山去到另一邊的山腳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球只能有兩種選擇: 1. 滾上山頂再滾下來:這需要很多力氣。 2. 留在原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力氣,球根本無法跨過山
量子與普朗克長度的關係主要在於它們都涉及物理學中極小尺度的概念,但代表的意義不同。以下是兩者的差異與聯繫: 1. 什麼是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是物理學中極小的長度單位,約為 1.616×10−351.616 \times 10^{-35} 公尺。 它是由德
太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恆星,也是天文學界探索宇宙奧秘的關鍵。然而,即便距離地球約 1.5 億公里,太陽仍然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為了解開這些謎團,NASA 的探測器(如 Parker Solar Probe)正不斷挑戰極限,靠近太陽的炙熱核心。這些探測器不僅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太陽的運作機制,也為
尊敬的馬斯克先生,以下是關於兩家量子計算公司的技術對比和他們的進展: 1. 技術差異:不同的量子比特操控策略 Quantinuum:精密控制的專家 核心理念:Quantinuum 強調精度,利用超精密的離子阱系統來操控量子比特,每一步操作都以最高保真度為目標。 技術亮點: 超高的量子閘保真
超導量子晶片 和 離子阱技術 是目前量子計算的兩大主流硬體實現方式,各自有明顯的優勢和挑戰。以下從技術發展趨勢、商業化潛力和可行性等角度進行比較,以分析哪一種技術更可能在未來大規模占領市場甚至取代對方。 1. 技術特性比較 指標 超導量子晶片 離子阱技術 量子比特數量 已達數百個(如 IB
您有沒有玩過迷宮遊戲?當你想從迷宮的入口走到出口時,你需要找到一條最快的路,對吧?有時候迷宮很複雜,你得不停地嘗試,走錯路還要回頭重來,這很花時間。 現在,想像有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同時嘗試很多條路,並自動找到最短的路。這種方法就是「量子退火」! --- 什麼是量子退火?
我們來說一個有趣的故事,幫您理解量子穿隧效應! --- 故事開始!小球和大山 有一顆小球在山的腳下,這座山很高,球想要穿過山去到另一邊的山腳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球只能有兩種選擇: 1. 滾上山頂再滾下來:這需要很多力氣。 2. 留在原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力氣,球根本無法跨過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神經哪4段?、神經造影—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攝影CT、軸突細胞異常、後天視神經疾病、視神經功能異常徵候、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Kjer氏症候群、Behr氏症候群、Wolfram氏症候群
Thumbnail
本文章涵蓋「三叉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旋神經、顏面神經」的結構及功能筆記。 此外,還介紹了「不同病灶對相應神經造成的損傷及相關的臨床表現」。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癱瘓類型、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眼球後視神經炎(retrobulbar optic neuritis)、布朗氏上斜肌鞘症候群(Brown syndrome)、格雷夫斯氏症(Graves disease)、杜恩氏症候群(Duane syndrome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神經哪4段?、神經造影—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攝影CT、軸突細胞異常、後天視神經疾病、視神經功能異常徵候、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Kjer氏症候群、Behr氏症候群、Wolfram氏症候群
Thumbnail
本文章涵蓋「三叉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旋神經、顏面神經」的結構及功能筆記。 此外,還介紹了「不同病灶對相應神經造成的損傷及相關的臨床表現」。
Thumbnail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與一般老化的短暫忘記不同,失智症者常完全忘記所做所為,甚或自己是誰等重要記憶。這也經常導致生活上的干擾、個性改變或妄想,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癱瘓類型、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眼球後視神經炎(retrobulbar optic neuritis)、布朗氏上斜肌鞘症候群(Brown syndrome)、格雷夫斯氏症(Graves disease)、杜恩氏症候群(Duane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