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螺旋兒童發展暨健康促進研究中心 陳秋坪博士
再來是讓我們對注意力聚焦、釋出與轉移的導向性網絡,包括了伴隨眼球運動的外顯注意力(overt attention)和沒有伴隨眼球運動的內隱注意力(covert attention)(Berger, Jones, Rothbart, & Posner, 2000),使得我們可以從眾多刺激中選擇所要的訊息,例如老師說:「現在請做習作第2頁第一大題。」會翻到第2頁並把注意力放在第一大題,眼神追尋需要大腦不同區域運用乙醯膽鹼(acetylocholine)密切合作,以順利追尋空間中移動的物體,先由視丘、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頂上葉(superior parietal lobe)、頂內溝(intraparietal sulcus)、對側紋外皮質(extrastriate cortex)和中顳葉(middle temporal)分析處理視覺刺激後,傳到頂葉、額葉眼動區(frontal eye-field)加以解釋,再經由橋腦、小腦,讓眼球做出適當運動,此時額葉眼動區和小腦就只能仰賴知覺回饋、過去經驗來預測目標移動軌跡,並送出動作指令到紋狀體(striatum)和腦幹,執行眼球追尋(Corbetta, & Shulman,2002; Takare, Minshew, Luna, Krisky, & Sweeney, 2004)。
但是自閉兒的眼球運動能力,或許因為相關區域功能不彰,例如額葉眼動區受損而無法啟動注意力轉移,也不能預測訊息來控制追尋(Goldberg, et al., 2002; McAlonan, et al., 2002)。專門調節眼球掃描和追尋能力的小腦蚓部(cerebellar vermis)缺損,而無法準確掃視、追尋來提供預測訊息保持追尋(Allen & Courchesne, 2003; Takagi, Zee, & Tamargo, 2002),調控小腦發展的要素基因ENGRAILED 2缺陷讓小腦內專職輸出的普金氏細胞(Purkinje cell)數量不足(Gharani, Beneyed, Mancuso, Brzustowicz, & Millonig, 2004),又或是小腦第Ⅶa小葉尺寸不足(Allen & Courchesne, 2003; Stanfield, et al., 2008)、小腦體積過大(Traut, et al., 2018),對注意力活化量造成負面影響。種種缺損讓自閉兒不只在1歲之前就出現與眾不同的導向性注意力,亦讓他們在注意力抽離、轉移社交和非社交刺激出現困難,視覺導向注意反應較為緩慢且效率不足(Keehn, Nair, Lincoln, Towansend, & Müller, 2016),反射性注意力(reflexive orienting)較差而需用執行功能代償,因此無法屏除過濾不相關訊息、選擇注意重要訊息,不管是選擇性注意力或是轉移性注意力都大受牽連,閱讀時,可能會痴痴望著上面的圖片,而非文字內容;丟接球時,只看球,忽視丟球人手部的動作,這種見樹不見林很難將注意力順利地銜接到新刺激,就會出現常見的不良適應行為,如:固著、難以被引導,引人注意的是這些能力無法像常人一樣,隨著年紀增長漸入佳境(Hutman, Chela, Gillespie-Lynch, & Sigman, 2012; Zwaigenbaum et al., 2005)。
最後來到執行功能網絡,舉凡計劃、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模組轉移(set shifting)(指可以同時活躍於各個不同心智模組,也就是在不同任務的轉換如邊聽老師講課、邊抄筆記)(Monsell, 2003)、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衝突解決(conflict resolution)、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決定(decision making)、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同理心(empathy)等高階認知功能(Akbar, Loomis, & Paul, 2013),都覆蓋在執行功能這把大傘下,相較於前兩種網絡,執行功能算是最高指揮官,負責監控、調節、統籌所有訊息的處理,背後的神經生理機制自然環節眾多、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