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爭取資源往往是一場心理戰,許多上班族朋友明明有好的專案構想,卻因為「不懂得說服」或「提案無法打動高層」,導致資源爭取失敗,專案卡關,甚至影響個人職涯發展。
我在撰寫這篇文章時,反思一路走來的職場歷練與學習,尤其面對決策者是「更懂業務、層級更高、影響更深」,體悟到他們的關注點與直屬主管不同之處。
- 他們更在乎策略,而非執行細節 —如果你的提案無法對應公司整體目標,幾乎不會被考慮。
- 他們的資源有限,選擇權卻多 —你不是唯一在爭取資源的人,如何讓你的需求「排進優先順序」是關鍵。
- 他們的決策影響範圍更廣 —你的需求可能影響其他部門,沒有周全考量,就容易被駁回。
1. 站在「策略」層面說服,而不只是「需求」
高層決策者不會因為你的「需求」就輕易批准資源,他們更關心的是這筆資源對公司策略的影響,因此我建議從以下角度來思考。
- 如何幫助公司達成關鍵目標?(連結到企業願景或當前KPI)
- 這筆資源的投資回報是什麼?(例如提升效率、增加營收、降低風險)
- 如果不投資,可能的風險或機會成本是什麼?(決策者通常更怕錯失良機)
當你能用「策略影響」來打動高層,而不只是提出「執行需求」,決策者才會認真考慮你的請求。
職場情境題
Claire是一名產品經理,她希望公司能投入預算提升系統效能,避免高峰時段崩潰。但當她直接向CFO請求預算時,對方的回應是:「目前營收還不錯,這不是最優先的投資。」
她改變策略,首先從心理學上提到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切入: 「競爭對手最近推出更穩定的系統,我們若不升級,將流失OO%忠誠客戶」,並提供數據證明:「過去三個月,高峰期崩潰導致退款率上升了20%」,最後祭出殺手鐧:「如果系統優化,可減少OO%客訴,提升OO%轉單率。」結果,CFO當場點頭,批准了預算。
你可以這樣提案
「目前我們在高峰期的客戶流失率達到10%,這代表每個月損失約50萬營收。如果投入100萬優化系統,估計可降低流失率至3%,等於一年內回本,長期則能帶來更高收益。」
2. 以數據、案例佐證,提高可信度
決策者不會只憑感覺投資,他們要看到具體證據,才能降低風險感,做出決策。
- 用數據說話:例如市場趨勢、競爭對手數據、內部績效數據等,讓需求有理有據。
- 提供業界案例:如果有其他公司這麼做且成功,決策者更容易買單。
- 內部先試點驗證:如果可能,先用小範圍實驗獲得數據,降低決策者的風險感。
職場情境題
Ken 是行銷主管,他想爭取增加數位廣告預算。但當他向決策者提案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現在廣告成本太高,不一定有回報。」
他先拿出競爭對手的數據:「某品牌在增加數位廣告投放後,轉單率提升了35%。」
接著提出內部測試結果:「我們上月試投50萬,廣告ROI達到5倍,意味著每投入1元,帶來5元回報。」
你可以這樣提案
「我們試驗性投放的廣告成效良好,ROI 達5倍。如果將預算從50萬提高到250萬,根據轉換率推估,可帶來額外550萬營收。」
這種基於數據的提案,讓決策者更難拒絕。
3. 解決「決策者的潛在顧慮」
即使提案有道理,決策者仍可能有疑慮,常見的顧慮包括:
- 預算是否合理? 提供成本效益分析,甚至給出分階段投資的方案。
- 是否會影響其他專案? 事先評估影響,提供解法。
- 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案? 做好競品分析,證明你的方案最佳。
- 是否與公司策略優先順序對齊? 連結到決策者當前最關心的議題。
你可以這樣提案
如果你的主管擔心資源分配影響其他部門,你可以這樣回應:「我們已與OO部門討論,他們同意以目前的資源應對前兩個月需求,待績效驗證後再追加資源,以降低風險。」
這種「先解決疑慮,再請求資源」的做法,會讓決策者更放心。
4. 讓決策者「參與決策」,而非「只做選擇題」
不要只問:「你能不能給我這筆資源?」而是讓決策者參與討論。
你可以這樣提案
- 「如果要讓這個專案成功,您認為資源應該怎麼分配?」
- 「我們有兩個方案:方案A需要較多預算,但回報較快;方案B較省成本,但成效會慢一些,您怎麼看?」
當決策者參與討論時,他們會更傾向支持你。
5. 找到「內部影響力人物」助攻
有時候決策者不一定直接聽你的,但如果有內部影響力人物支持(如他的親信、其他部門主管),你的提案更容易過關,因此我建議平時要累積你的「陰德值」,樂於分享,與人為善,主動幫助其他部門同事等,建立並累積信任感。
- 私下與關鍵人物對話,獲得支持。
- 爭取內部其他團隊的共識,變成跨部門需求,提升優先度。
- 讓影響力人物幫忙背書或共同提案,增加說服力。
你可以這樣提案
你要向CEO爭取新工具的預算,但直接找他難度太高。這時,你可以先說服CTO,讓他在會議中提出這個需求,CEO更可能買單。
6. 讓資源請求「可選擇、可調整」
決策者不喜歡被逼著做「唯一選擇」,你可以提供不同層級的方案。例如:
- 最低可行方案(Minimal Viable Option):如果真的沒那麼多資源,這是最小投入的選擇。
- 標準方案(Optimal Option):這是推薦的選擇,有合理的投資回報。
- 加強方案(Aggressive Option):如果願意投入更多,能帶來額外的好處。
讓決策者覺得自己有掌控權及決策參與感,而不是只能「給」或「不給」。
職場上,會爭取資源的人,才能真正推動專案、加速職涯成長,關鍵在於策略思維、數據說服、解決顧慮、引導決策,並且讓對方有參與決策的感覺。如此一來,即使最後拿到的資源不是100%,至少能提升成功率,讓決策者更願意支持你的目標。
你有遇到資源爭取的挑戰嗎?歡迎分享,我們一起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