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是 20 世紀法國的重要哲學家與文化評論家,以其關於「擬像」(simulacra)與「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理論聞名。他認為,當代社會已進入一個由符號與影像構成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符號不再指涉現實,而是成為自我運作的體系。
AI 的發展恰恰體現了這一過程,從最初的模仿現實,到如今創造出超越真實的新文化層次,因此,布希亞的理論為我們理解 AI 的影響提供了獨特的視角AI 技術從模仿現實、扭曲現實,到完全不再參照現實,最終進入 AI 內容自我生產與流通的閉環,這一歷程與布希亞的擬像四個階段幾乎完全對應。第一階段:指涉現實的符號(真實的反映)
這一階段對應於 AI 的早期發展,如 1950-1990 年代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與規則式 AI。當時的 AI 主要基於邏輯推理與知識庫建構,目標是模仿人類的決策過程。這時 AI 仍然直接參照人類知識,符號與現實之間有明確的對應關係,屬於布希亞定義的 「第一階段擬像」。
技術案例:
- 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試圖以行為相似性來評估機器智慧。
- 早期的機器翻譯與專家系統仍依賴手工編寫規則,無法真正「學習」。
此時,AI 仍然是一種工具,依附於人類知識體系。
第二階段:扭曲現實的符號(虛構的掩飾)
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興起(2010 年代),AI 不再純粹依賴人工規則,而開始以大規模數據訓練來生成內容。這些 AI,特別是生成式模型(如 GPT-2、DALL·E),已經能夠創造出高度擬真的文本與圖像,但仍帶有「仿真而非真實」的特徵。
這對應布希亞的 「第二階段擬像」,即符號掩飾了現實,雖然它看起來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仍然暗示著其虛構性。
技術案例:
- 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構的突破,使得 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突飛猛進。
- AI 生成的新聞或藝術開始與人類創作混合,但仍可透過細節辨識其人工痕跡。
在這一階段,我們仍能區分 AI 內容與人類內容,但 AI 的「欺騙性」已開始浮現。
第三階段:不再參照現實的符號(真實的喪失)
到了 2020 年代,ChatGPT-4、Midjourney v5、Firefly 等 AI 已經能夠產出極度擬真的內容,以至於人類難以區分 AI 生成與人類創作的差異。這些 AI 不再只是「模仿」現實,而是生成一種「看似合理但無需真實性驗證」的內容。
這是布希亞所說的 「第三階段擬像」,即符號不再指涉任何外部現實,而成為一種自我運作的機制。
技術案例:
- ChatGPT、Claude 等對話式 AI 具備極高的語言流暢性,甚至發展出擬似人格。
- Midjourney 等圖像生成 AI 不再只是「照相寫實主義」,而是透過風格遷移與創意合成,創造出「超越真實」的作品。
- AI 生成的新聞、小說、影片與人類創作無法區分,甚至開始影響主流文化。
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知識框架開始受到 AI 影響,「真實」的概念也開始動搖。
第四階段:超真實(Hyperreality)—AI 自我指涉的世界
布希亞認為,最終階段是超真實(Hyperreality),即「符號與現實完全斷裂,僅剩自我指涉的模擬」。當 AI 不僅創造內容,還能透過自我學習、自我增強的機制來生產知識時,這種超真實現象就出現了。
技術案例:
- AI 彼此之間的相互訓練,未來的 ChatGPT 可能主要由 AI 生成的大量文本來訓練,而非人類語料。
- AI 原生內容的崛起,企業不再依賴人類創作,而完全由 AI 生成。
人類對現實的判斷能力可能逐漸削弱,越來越依賴 AI 來「詮釋」世界。甚至可能出現一個「去現實化」的社會,人類對真實世界的直接感知被 AI 層層包裹。
結論:AI 的演進與人類現實的重塑
隨著 AI 技術從早期模仿現實(第一階段擬像)到當前自我指涉內容生產的閉環(比現實還真的超真實),我們目睹了一條清晰的「擬態進化」路徑:AI 不再僅僅再現現實,而是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新文化層次,逐步將真實性定義權轉移到技術本身。
這一變革不僅反映在技術進步上,更在社群媒體的推動下以驚人速度擴散。社群媒體作為信息放大器,使得 AI 生成的內容在真假難辨之間迅速流傳,進一步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並可能激化社會情緒與認知偏差。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是否將逐漸失去對「現實」的掌控?還是能在 AI 主導的世界中找到全新的真實性與意義?這既是一個技術挑戰,也是一場關於人類認知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哲學思考。
未來,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尋求平衡,建立更完善的訊息驗證機制,防範假訊息的擴散,並在社群媒體生態中重建對真實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 AI 重塑現實的浪潮中,保有理性判斷,開創一個既尊重技術進步又守護人類核心價值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