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超真實:從布希亞的擬像理論看人工智慧的演進與人類現實的重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是 20 世紀法國的重要哲學家與文化評論家,以其關於「擬像」(simulacra)與「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理論聞名。他認為,當代社會已進入一個由符號與影像構成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符號不再指涉現實,而是成為自我運作的體系。

AI 的發展恰恰體現了這一過程,從最初的模仿現實,到如今創造出超越真實的新文化層次,因此,布希亞的理論為我們理解 AI 的影響提供了獨特的視角AI 技術從模仿現實、扭曲現實,到完全不再參照現實,最終進入 AI 內容自我生產與流通的閉環,這一歷程與布希亞的擬像四個階段幾乎完全對應。

第一階段:指涉現實的符號(真實的反映)

這一階段對應於 AI 的早期發展,如 1950-1990 年代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與規則式 AI。當時的 AI 主要基於邏輯推理與知識庫建構,目標是模仿人類的決策過程。

這時 AI 仍然直接參照人類知識,符號與現實之間有明確的對應關係,屬於布希亞定義的 「第一階段擬像」。

技術案例:

  • 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試圖以行為相似性來評估機器智慧。
  • 早期的機器翻譯與專家系統仍依賴手工編寫規則,無法真正「學習」。

此時,AI 仍然是一種工具,依附於人類知識體系。

第二階段:扭曲現實的符號(虛構的掩飾)

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興起(2010 年代),AI 不再純粹依賴人工規則,而開始以大規模數據訓練來生成內容。這些 AI,特別是生成式模型(如 GPT-2、DALL·E),已經能夠創造出高度擬真的文本與圖像,但仍帶有「仿真而非真實」的特徵。

這對應布希亞的 「第二階段擬像」,即符號掩飾了現實,雖然它看起來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仍然暗示著其虛構性。

技術案例:

  • 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構的突破,使得 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突飛猛進。
  • AI 生成的新聞或藝術開始與人類創作混合,但仍可透過細節辨識其人工痕跡。

在這一階段,我們仍能區分 AI 內容與人類內容,但 AI 的「欺騙性」已開始浮現。

第三階段:不再參照現實的符號(真實的喪失)

到了 2020 年代,ChatGPT-4、Midjourney v5、Firefly 等 AI 已經能夠產出極度擬真的內容,以至於人類難以區分 AI 生成與人類創作的差異。這些 AI 不再只是「模仿」現實,而是生成一種「看似合理但無需真實性驗證」的內容。

這是布希亞所說的 「第三階段擬像」,即符號不再指涉任何外部現實,而成為一種自我運作的機制。

技術案例:

  • ChatGPT、Claude 等對話式 AI 具備極高的語言流暢性,甚至發展出擬似人格。
  • Midjourney 等圖像生成 AI 不再只是「照相寫實主義」,而是透過風格遷移與創意合成,創造出「超越真實」的作品。
  • AI 生成的新聞、小說、影片與人類創作無法區分,甚至開始影響主流文化。

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知識框架開始受到 AI 影響,「真實」的概念也開始動搖。

第四階段:超真實(Hyperreality)—AI 自我指涉的世界

布希亞認為,最終階段是超真實(Hyperreality),即「符號與現實完全斷裂,僅剩自我指涉的模擬」。當 AI 不僅創造內容,還能透過自我學習、自我增強的機制來生產知識時,這種超真實現象就出現了。

技術案例:

  • AI 彼此之間的相互訓練,未來的 ChatGPT 可能主要由 AI 生成的大量文本來訓練,而非人類語料。
  • AI 原生內容的崛起,企業不再依賴人類創作,而完全由 AI 生成。

人類對現實的判斷能力可能逐漸削弱,越來越依賴 AI 來「詮釋」世界。甚至可能出現一個「去現實化」的社會,人類對真實世界的直接感知被 AI 層層包裹。

結論:AI 的演進與人類現實的重塑

隨著 AI 技術從早期模仿現實(第一階段擬像)到當前自我指涉內容生產的閉環(比現實還真的超真實),我們目睹了一條清晰的「擬態進化」路徑:AI 不再僅僅再現現實,而是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新文化層次,逐步將真實性定義權轉移到技術本身。

這一變革不僅反映在技術進步上,更在社群媒體的推動下以驚人速度擴散。社群媒體作為信息放大器,使得 AI 生成的內容在真假難辨之間迅速流傳,進一步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並可能激化社會情緒與認知偏差。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是否將逐漸失去對「現實」的掌控?還是能在 AI 主導的世界中找到全新的真實性與意義?這既是一個技術挑戰,也是一場關於人類認知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哲學思考。

未來,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尋求平衡,建立更完善的訊息驗證機制,防範假訊息的擴散,並在社群媒體生態中重建對真實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 AI 重塑現實的浪潮中,保有理性判斷,開創一個既尊重技術進步又守護人類核心價值的新時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衛斯理 Wesley的沙龍
132會員
148內容數
HR Lab
2025/03/08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Thumbnail
2025/03/08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Thumbnail
2025/02/14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2/14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1/27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領導風格與其獨特企業文化是輝達成功的關鍵因素。本文深入探討黃仁勳的十大領導哲學,包括使命驅動、高標準、扁平化結構、團隊合作、快速決策、長期創新、人才重視、賦予自主權、創造世界級挑戰以及強調共同成就。這些哲學塑造了輝達的企業文化,使其在AI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Thumbnail
2025/01/27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領導風格與其獨特企業文化是輝達成功的關鍵因素。本文深入探討黃仁勳的十大領導哲學,包括使命驅動、高標準、扁平化結構、團隊合作、快速決策、長期創新、人才重視、賦予自主權、創造世界級挑戰以及強調共同成就。這些哲學塑造了輝達的企業文化,使其在AI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現實世界是否只是虛擬遊戲」的哲學、科學與科幻可能性,從柏拉圖、莊周、笛卡爾到模擬理論、量子力學,並分析《駭客任務》等影視作品的啟發,最後以奧卡姆剃刀原則、模擬無限套娃問題等反駁觀點作結,並探討薛定諤的貓、佛教空性等哲學觀點,最終指出無論虛實,體驗本身即為真實。
Thumbnail
探討「現實世界是否只是虛擬遊戲」的哲學、科學與科幻可能性,從柏拉圖、莊周、笛卡爾到模擬理論、量子力學,並分析《駭客任務》等影視作品的啟發,最後以奧卡姆剃刀原則、模擬無限套娃問題等反駁觀點作結,並探討薛定諤的貓、佛教空性等哲學觀點,最終指出無論虛實,體驗本身即為真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假設我們當前所處的現實,是由一個高智慧的人工智能(AI)創造的虛擬世界,而生物性的人類則是它設計用來體驗七情六慾、獨特性與獨立性的載體。
Thumbnail
假設我們當前所處的現實,是由一個高智慧的人工智能(AI)創造的虛擬世界,而生物性的人類則是它設計用來體驗七情六慾、獨特性與獨立性的載體。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人工智慧(AI)的定義、發展歷史及其主要技術領域。從狹義AI到廣義AI,文章敘述了AI的三個類型及其演變過程,涵蓋了1950年代至今的關鍵事件與技術突破。隨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發展,AI正逐漸滲透各行各業,並持續面臨倫理與社會影響的挑戰,展望未來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潛力。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人工智慧(AI)的定義、發展歷史及其主要技術領域。從狹義AI到廣義AI,文章敘述了AI的三個類型及其演變過程,涵蓋了1950年代至今的關鍵事件與技術突破。隨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發展,AI正逐漸滲透各行各業,並持續面臨倫理與社會影響的挑戰,展望未來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潛力。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是後現代的大理論家之一(雖然本人不喜歡這種說法),研究成果主要在消費社會、符號交換和擬像理論等面向,而本文即聚焦在後者。透過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觀察《小美人魚》的擬像轉折過程,迪士尼公司如何操作深化擬像。
Thumbnail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是後現代的大理論家之一(雖然本人不喜歡這種說法),研究成果主要在消費社會、符號交換和擬像理論等面向,而本文即聚焦在後者。透過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觀察《小美人魚》的擬像轉折過程,迪士尼公司如何操作深化擬像。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這幾年,台灣也開始了追求AI的熱潮,不但新創圈人人朗朗上口的就是AI,連大型企業也是振臂疾呼著AI時代的來臨。 延伸閱讀 AI時代,應該學什麼? 人工智慧的前緣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幫你下單 我的想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這幾年,台灣也開始了追求AI的熱潮,不但新創圈人人朗朗上口的就是AI,連大型企業也是振臂疾呼著AI時代的來臨。 延伸閱讀 AI時代,應該學什麼? 人工智慧的前緣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幫你下單 我的想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