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輝達之道》看黃仁勳成功的十大領導哲學

從《輝達之道》看黃仁勳成功的十大領導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輝達之道》一書中描述了黃仁勳的領導風格如何塑造輝達的組織文化,並且讓輝達在競爭激烈的AI產業中保持領先。


1. 使命驅動的領導哲學

黃仁勳強調所有決策都應以實現使命為導向,而非服務於層級架構或個人利益 。

「使命才是老闆」的理念推動輝達建立一個專注於目標的文化,員工被鼓勵以使命為核心,將資源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2. 高標準與精益求精

黃仁勳經常反思:「這是世界級的嗎?」他要求所有員工以業界最高標準衡量自己的工作 。「第二名是頭號輸家」輝達員工付出近乎超人等級的努力和心理韌性。

他相信「批評是禮物」。他不做一對一,但在公開場合給予直接回饋,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學到他的指導。促進透明性和持續改進,讓追求卓越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

3. 扁平化結構與資訊透明

因為過去失敗的經驗,黃仁勳設計了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讓員工無論職級高低都可以參與重要決策,並直接了解策略邏輯。

他致力於讓全體員工同步了解公司的策略與方向,確保整個組織保持一致 。例如要求員工書寫「五要事」郵件,讓黃仁勳掌握員工的觀點與市場變化。

4.強調團隊合作與支持

輝達拒絕「你死我活」的內部競爭文化。員工被鼓勵在遇到挑戰時及時求助,團隊共同努力解決問題,避免個人孤軍奮戰 。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便是:

「如果我們會輸,不會是因為你孤立無援。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會讓一個人獨自承擔失敗」

5. 快速決策與執行

拒絕辦公室政治文化與組織層級。黃仁勳強調敏捷的「光速」行動文化,將專案分解成小型任務,並設立清晰的時程,確保執行效率 。

他鼓勵員工勇於嘗試、承認失敗、從錯誤中學習,並持續前進 。

6. 投資長期創新

黃仁勳倡導做出長期的策略決策,而不是試圖在短期內提高股價。

他容許不確定性的探索,願意投入資源於短期內無法產生商業價值的技術上,相信這些探索最終會帶來突破性成果。最終他將技術與商業相結合,打造完整的技術生態系統。

7. 對優秀人才的重視

黃仁勳認為優秀人才是解決問題與推動創新的核心。他主張「用人一律用最好的」,並設計了積極的招募策略,有時直接挖角競爭對手的頂尖專家 。

輝達提供高額股份獎勵與即時激勵機制,可以隨時決定分配股份給表現出色的員工,無需等到年度薪資考核。

8. 賦予員工自主權

黃仁勳強調賦予員工高度的自主權,讓他們在專案執行過程中能自由決策,同時確保行動與公司的核心目標保持一致 。他相信這能培養員工的責任感與創造力。

他設計了一種負責制的管理方式,每個專案都有負責人:機長,直接向他匯報,這提高了責任感和執行效率。

9. 創造世界級挑戰吸引人才

輝達積極累積人才和技術資產,藉此保持領先。輝達的高階主管也不諱言告訴對方「繼續待在現職、遲早會是輸家,不如加入贏家行列。

黃仁勳認為,只有從事「最尖端、最具革命性」的項目,才能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我們不瓜分市占率,我們創造市場」因此,輝達專注於開發突破性價值的產品。

10. 強調「共同成就」的理念

黃仁勳認為,輝達的成就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個人功勞 。

他曾在架構瑕疵的爭論上向共同創辦人表示:「那是我們的架構。不是你一個人做的,是我們做的。那些檔案不是歸你所有。」

這反映了他不鼓勵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建立群策群力的文化。

黃仁勳的領導哲學結合了卓越的標準、透明的溝通、使命驅動的執行力,以及對長期創新的承諾,這些共同構成了輝達獨特的企業文化。

他讓每位員工理解「我們不是為了現在而努力,而是為了創造未來」,這種遠見和決心,使輝達不僅成為一家技術領導公司,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典範,將輝達從一家繪圖晶片公司轉型為人工智慧的領頭羊。


avatar-img
衛斯理 Wesley的沙龍
129會員
143內容數
HR La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