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回來看有一種特殊的趣味,就是作者已經出版過一本同主題的書了,為什麼又出版一本。從這個角度切入看這本書,也許就能推敲出減重的2個重點:復胖、心態。
各種刺激性或速效的作法,常常可能基於一種衝動,一旦衝動強度下降,很多時候可能隨著不良的習慣復萌,產生體重或體態的反彈。總歸一句就是得要根本性的改變,調整飲食習慣比較能夠長期維持較健康的體重跟體態,而這些都有賴認真的檢視自己的飲食心態,並且確認調整的動機,以便達成減重又不勉強的成果。
畢竟非生理性的體重失衡,很多時候和心態有關,包含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對於飲食的想像以及各種價值觀的選擇,藥物甚至手術能夠有的效果有限,如果是心因性的肥胖,也得要從頭檢視過一次,或許才能確認自己的目標並且有效的達成。這本書就是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以新陳代謝科的專業和過去的案例中抽取一些可能的迷思,帶領讀者檢視自己,以便釐清與體重、體態、飲食、自信等有關的議題。
書中提供的6個新法對於重新審視自己的體重、體態而言極具實用性。先討論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自主感這4個心理需求,也就是不論採取怎樣的減重策略,都應該釐清自己在這些面向上對於飲食的態度,比較能夠理性自主的選擇自己的飲食策略,避免心態崩潰而打亂飲食計畫。
至於體重乃至於其他身體維度的測量,先要避免鴕鳥心態逃避面對,接著透過天花板效應來逐步進行減重會是比較有效果的做法。這個錨定效應的策略選擇可以理性的決定短中長期目標,以階段達成體重控制的目的。
進入飲食控制實踐階段前,可以透過6個問題釐清自己的動機強度,在做各種決策前,其實也是有效的自我檢視方式。藉由《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耶魯心理學家教你迅速解決一切難題》(M. V. Pantalon,2014)的提問:如果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有多想改變?以1到10分表示。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想像已經改變了,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這些結果為什麼很重要?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來鞏固確認自己的認知。
最後選擇比較無痛的2514也就是2餐間隔5小時、14個小時不進食讓內分泌穩定,以及透過2選1的方式來調整動機和行為的連結,從生活中改變做起,不特別買食物,自然就比較不會過量飲食。
推薦給也有想要體態或體重控制的朋友,書的後面有附一些檢核表,可以幫助讀者從頭檢視一次自己的狀態,當然2本書篇幅都不大,可以搭配著看調整自己的心態,讓體重或體態控制不會這麼逼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