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在某間科技公司的員工辦公室裡,有一位蜷縮在電腦桌前昏睡的年輕工程師忽從座椅上驚醒,耳邊還迴盪著部門主管在昨天傍晚將咖啡杯放在他面前因重重敲擊而發出的清脆響聲,以及那令人感到冷酷無情的話語:「這份報表立刻給我重做,每一個數據都要有近三年來的對照分析,明天一早上班就交出來。」主管說完隨即轉身離去,渾然不知這已是他連續每天工作十六小時的第二十一個工作日了。
他盯著牆角的監視器,心中捉摸著它雖然紀錄了這場任性的日常暴力,卻無人可以叫它開口控訴。於是傻笑一聲,將原本要按下的檔案列印鍵改成了永久刪除鍵,接著打了幾行字留在螢幕的空白頁面上,然後起身,並將識別證輕輕放下,從此不知去向。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人類的心理韌性就如同古琴絲弦,雖能承載《廣陵散》(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國篇幅最長的琴曲之一,被譽為曲之「師長」,是現存唯一一首具有殺戮與戰鬥氛圍的古琴曲。)的激昂,卻禁不起持續的蠻力撥弄。也就是說,即便韌性再強,也有臨界值,有些細微的斷裂聲早在絲弦尚未真正斷裂前就出現了。
神經科學家也指出,長期處在極大壓力中會使大腦杏仁核持續充血,最終導致前額葉皮質功能癱瘓,而這正是許多職場崩潰案例背後的真相。
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社會,基於競爭激烈的緣故,喜歡強調「抗壓性」,甚至將之神聖化。如果是為了鍛鍊能力,猶可忍耐;若只是硬扛壓力,就會像是韌帶過度拉伸導致永久失去彈性,即使體能如蠻牛一般強壯,終將在過度透支之下面臨衰竭。
聽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修復師流傳著「三停三觀」的智慧,亦即每修補三寸便停手觀察,因為過度介入反而摧殘千年古畫的自我修復力。換言之,當「韌性」遇到「任性」時,任性的一方必須懂得「三停」(催促、逼迫、斥責),這樣才能讓另外一方在不傷害「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情形下保持繼續接受與配合的韌性。
現實生活中的你是屬於恣意任性的一方,抑或是韌性即將崩潰的一方?事實上,很可能兩者都是。有些人在職場上是「工程師」的角色,回到家中就變成「主管」的角色,有些人則相反,因為當自己的韌性必須受制於他人的任性時,唯一能讓心理取得暫時平衡的辦法,就是將心中那份對任性的不滿發洩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就好比孩子被情緒不佳的父母莫名怒罵了一頓,委曲無處訴說,見狗狗搖尾走來,竟一腳將其踹開。
一生只扮演工程師一種角色的人也所在多有,當這些人面臨韌性即將崩潰的時候怎麼辦?大多會選擇走入宗教,藉由拜佛或信神來尋求安慰,替內心的悲苦找一個寄託的出口。然而,無論你走入什麼宗教,會對你說話的還是人(出家師父或牧師),不是佛也不是神,要想修補韌性,讓自己還能有口氣繼續忍耐下去,還是得靠你自己。
靠自己的意思是願意接收能夠對你產生助益的引導,同樣是教你唸佛,一個老師告訴你說:「只管老實唸佛,諸事放下。」另一個老師則對你解釋說:「唸佛的目的是安住己心,去除妄念,啟發自身佛性,不是求佛保佑。當內在的佛性被啟發了以後,就會升起慈悲心,因為看見別人的悲苦而生出慈心,從而擁有體諒與寬容的力量;也因為有了力量,對於自己所受的悲苦,也就不再感到難以負荷。所以,好好唸佛,不是把佛唸到你面前來幫你解除苦難,而是快快把你自己唸成佛,才能永久的脫離苦難。」你覺得要選哪一個老師的引導能對你產生助益?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揭示了「自通之法」,要求弟子們要做到將心比心,套用科學的解釋,其實是在教導眾生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時,要懂得進行精密的心理邊界運算。因為懂得邊界的極限在哪裡,掌握了韌性的臨界點,所以會對自己的任性有所節制,也就不會隨便去試探他人韌性的強度。若能做到這一點,人與人之間的心意通了,互礙的情形就會減少了。
佛說的意境被十四世紀日本禪僧夢窗疏石運用在枯山水的設計上,他以白砂象徵人性本淨,每一道耙痕都是對妄念的節制,暗示了留白智慧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每當我們在他人心靈庭院恣意踐踏時,得小心那些看似溫柔的砂紋終將露出鋒利的玄武岩本色。
任性比韌性容易,好比花錢比賺錢簡單一樣。如果可以任性,有權力任性,為什麼不?這即是人性。十六世紀煉金術師帕拉塞爾蘇斯在煉製「哲人石」(又稱為「賢者之石」,在西方煉金術傳統中,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神奇力量的物質,可以將普通金屬轉化為黃金,也被認為能夠帶來長生不老和治癒疾病等功效。)時發現,物質經過加熱之後會產生質變,但若加熱過度,反將失去靈性。恰巧隱喻了人際互動的弔詭--當我們用過度的任性反覆去測試別人感情的純度時,得到的往往是冷卻的殘渣。同時也呼應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陰影理論」——那些我們強加於人的要求,實則是自身匱乏的倒影。原來,人性為何偏好一昧任性?乃因總想從測試別人的韌性當中,掩蓋自身的匱乏,卻從未曾想過可能得到冷卻殘渣的後果。
任性的父母、任性的配偶、任性的兒女、任性的朋友、任性的主管和同事、任性的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任性的網路酸民和自我主義者……,我們有誰不是每天活在他人的任性之中呢?到底要試探我們的韌性到幾時?而我們,會不會也是那任性者的其中之一!
日本有一種用天然大漆等材料來修復瓷器、陶器等器物的傳統技藝,被稱之為「金繼藝術」。它以漆為粘合劑,將破碎的器物碎片重新拼接起來,並在拼接處用金粉等材料進行裝飾,使其不僅恢復了使用功能,甚至創造出比原物更珍貴的「傷痕美學」。或許,真正的人性並不是存心故意要任性而為,是因為覺察不到自己內在的裂痕,才導致要從試探別人的韌性中去拼接出讓本身得以完美的假相。
所以,一個人的任性一定是建築在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的韌性上,每個人只須少一點任性,且都願意成為裝飾別人裂痕的金粉,這樣我們就能在彼此相互修補的作為上徹底卸除壓力,活回生命本來的樣子。
什麼樣子?無憂無慮地在伊甸園裡快樂生活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