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拋出一下關於英文科,練習太少可能會是什麼情形
爭取穩 13 就是這集了,14 up 再多另尋真材實料的學霸協助你。
原先覺得每天 30 分鐘習慣去讀英文應該綽綽有餘,重考那年在考試現場倒是有點飽受驚嚇,寫題目的過程一直有滿滿「平時的練習真的做的太少了」的感覺,雖然不會後悔但真的是很血淋淋的一次教訓。
就是說我有確實做到「習慣英文」這件事,但在上面精進的施力就顯得非常不足。
我當時就只有抱著雜誌跟歷屆詳解在讀;我拋出這些資訊是覺得,你是考生或多或少都看得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假如沒什麼頭緒,可以把這些東西變化成,能再把你推向成績更巔峰的讀書方法。
那下面都是些穩定前進不退步的經驗談,聽看看嗎。
...
高中第一次練習作文的時候那感覺還記的很清楚:我要說的話好流暢耶。
這種馬上可以開始撰文的「感覺」是滿明確來自平常讀書的過程,會習慣性一直把文章用「唸」的方式累積起來的,心裡出聲的或偶爾會輕聲細讀出來的都可以,提取那種有你想說的話放在嘴上嚼的那種感覺,會存在一種節奏,大概就是語感來源。
唯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語感,遇到考試的時候需要再精修。
同學大概可以理解,學測截至目前為止還是很在乎文法正確性,語感是能夠快速把句子模型捏出來的辦法,但句型、時態都還是要在修正的過程按正統來寫,就像國寫那樣,老師們並不喜歡看一份錯字連篇的文章。
以上辦法實際成果,數次模考及學測作文分數都集中在 11-16 區間。
先看題目就猜到原文大概要講什麼,真的很賺。
其次則是比較容易讓腦袋有印象文章要特別注意「好像出現過重點」的段落;本人的閱讀經驗常常是:每次覺得要先讀完文章才來作答的時候,就是很容易考不好,當覺得應該要問我這題的時候就是不出 ... 這滿容易影響考試心態的。
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在於:考試中有點忌諱自我感動,那並不是考題正在關注的。
分享給你,現在想起來有點糗:就是說不管國文也好、英文也好,有段時間我是很常掉入「這東西我居然可以完整讀完不會卡卡耶」然後暗爽一下,但沒辦法出題者站在他出題的角度:他大概也不特別要求全部讀完來說明自己是好考生。
小結:原先硬幹的方式轉為採取小技巧,個人經驗可以穩定錯誤 2 題以下。
本人二次學測都滿依賴常春藤的教材,但是是比較採取亂槍打鳥的策略。
就是,因為雜誌的難度或講義解析字量都比較符合我的學習體質,更常常會用「覺得自己有讀的比較多」一事來迷昏自己很認真,算有點不良示範;但如果,就有沒有把成績穩定住來說還是滿有感,從穩定閱讀以來就沒有退步過,應該還有些參考價值。
我並不太積極擴充識別單字的程度,而是從每天的閱讀去抓自己沒背的東西。
就是一種維持底線的感覺;至於手寫作文,我有列出一張自己慣用也喜歡的 20 句式表,寫作的時候未必要全都用上,但一旦寫了就是不能讓這個句型是因為文法出錯的想法而準備的筆記,確保基本分用的。
總結以上:每天都有讀 30 分鐘就是穩、穩到不行,但有點難頂。
...
應該還是有點料,但本人真的萬年挑戰 14 級失敗
107 學測我現場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當下太計較選擇題,壓縮到手寫時間。
稍微對過答案就真的幾乎都是錯文法,文意選填也有點失常送一半頭出去;原則上這集我相信對穩定 12-13 級的同學沒什麼問題,要再頂真的很建議去參考洋墨水喝飽同學的經驗談,因為他們平常的英文環境都是本人下意識會抗拒,就沒有採納進來的。
基於良心我不想把他們的方法充作像是我的,所以暫且遮蔽了這些資訊。
他們給過我的辦法是:習慣看無字幕美劇、有時候試試廣電,或是各種強迫自己暫時不要進入有中文字世界的辦法;他們確實語感表現就非常好,容易藉由習慣的口吻流暢的把手寫完成,調整文法、時態正確性也常常是遊刃有餘的樣子。
看現在的分科趨勢英文真的滿需要用點力的,別像我一樣一直胡亂逃避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