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複雜的「情感動線」

課堂上複雜的「情感動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課堂上,學生當下的反應和舉止,我們的判讀未必絕對準確。

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日復一日的行為,是個非常複雜糾結的生理與心理綜合機制反應。這或許需要用研究論文、專書、或是長篇抒情散文的形式才能說得清楚一些吧?

每個學期,我總會經歷一種奇特的情緒:學期結束前後幾週,有些學生出現的一些反應,會讓我有「措手不及」的驚喜。然後心中立刻出現這念頭:「還好,我之前沒做出或對這學生說出什麼負面情緒的嚴厲指責,或凶狠抱怨之言。 」「原來...原來他居然這麼看重這堂課?」或是,「喔,想不到這門課對他還有這些意義啊?」 

學生的這些反應,可能是期末考卷上的書寫內容 (等讀到時,我已不會再見到他們啦。所以才會出現我前面說的那種「驚愕/嚇一跳/望卷興嘆」的情緒 );也有可能是私下的一次不預期的「告白」,說某次上課時我的一句詮釋話語如何觸動了他 (天哪,原來雖然你趴在桌上睡覺,其實你是有在竊聽耶!) ;也有可能那位連續翹課幾週的傢伙,最後一次上課那天遞給我一封自己寫的英文感謝函,說在他曾出席上課的某些閱讀單元,對我選播的影片喜歡得不得了。 

Designed by Freepik

Designed by Freepik

每當類似這樣的「情節逆轉」出現時,我都會一再告訴自己:「以後不可以再輕易認為學生不喜歡你的授課內容,才會有那些教室裡的舉止行為了!

你看,你差一點就要冤枉一位學生對你投擲的信任與情感了!

可是,沒用。我還是一樣,看見他們不如預期那麼熱烈聆聽,或參與小組討論的當下,我就有氣。


我特別喜歡這些年的工學院大二英文課。並非他們聽課狀況有多好, 而是一種奇特的情感表現方式;聽課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都在做自己的事、滑手機、做著數學類的課業、交頭接耳說話等等。我講課時都四處走動。走到他們身旁時,我也不會為難他們。 

但後來我發現,這些「不專心上課」的學生幾乎每堂必到! 

Designed by Freepik

Designed by Freepik

然後我開始注意到,明明教室有前後兩個門,而這些始終坐在最後面的傢伙,為什麼下課時,總是要從最後面走到前面來,以各種不自在的方式,對我說「老師再見!」。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如果我說:因為學生們已經習慣了我講課的「風格」,而且覺得我為他們挑選的閱讀內容,宣告了一種師生之間情感對待的方式。所以他們覺得在我課堂上「很自在」,因此每週五下午一定要回到課堂上來,一邊做他們自己的事,一邊隨意聽兩句我正在自由發揮的文章主題:
"Why Affectionate Teasing Is Kind and Necessary?
(溫暖柔情的揶揄調侃是必要的)
The Friend Who Listens(懂得真正聆聽你的朋友不多)
The Cure for Unrequited Love(緩解單戀之苦的靈丹妙藥)
A Manifesto of Laziness,(懶惰宣言)
他們會覺得這些情感好熟悉、好「鄉愁」…
這麼說會不會太矯情?


某天課程結束後,幾位名字我至今都還不記得的學生對我說,大四的時候,要選修我在英文系開的散文課。我說不行啦,英文系的要求很不一樣喔…他們說不管,就是要來我班上。所以過去多年來,我在英文系的文學閱讀課,以及電影課上,學生人口組成份子「龍蛇混雜」。 

我不認為他們是因為我授課內容「有料」而來;而是想繼續享有「某種情感對待方式」。

我認為這裡面有一種情感/美感教育;專業知識或語言教育已經無關緊要了。




avatar-img
Platero的沙龍
2會員
31內容數
孤獨是一種內心深度的標誌。它標示著一般社交的膚淺言談無法窺見的深沉內斂;而這是值得自己慶幸之事。我們孤獨地走進了悠遠流長的傳統,卻喜出望外,發現眾多志同道合的孤獨者與我為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later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當要與學生交流彼此生活中的、以及藝術欣賞時的風格品味,我都感到無比挫敗。 學生們不但無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品味觀察,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理解與感受「風格」的存在。
讓這些濃烈的唯美色彩改變你的家居空間?衣著裝飾?舉止儀態?攝像拍照?…以及在城市夜晚遊走的節奏感?傷心難過時的明暗感?每天心情起落浮沉的色彩感?與人交往的構圖感? 懷想自己成長歲月時的音樂感? 驚覺自己有所蛻變成熟時的「蒙太奇」驚悚感… 這,才是選修一門電影課該學會的事 ~
每次讓同學們觀賞完《去年在馬倫巴》以及《夢醒人生》,我都會安慰他們說:各位已看過了全世界最「難看」的電影,打過疫苗了。以後所有的影片一定會更「好看」啦!接著,我向學生們轉述了Hoffmann 的咖啡品味哲學觀....
每當要與學生交流彼此生活中的、以及藝術欣賞時的風格品味,我都感到無比挫敗。 學生們不但無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品味觀察,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理解與感受「風格」的存在。
讓這些濃烈的唯美色彩改變你的家居空間?衣著裝飾?舉止儀態?攝像拍照?…以及在城市夜晚遊走的節奏感?傷心難過時的明暗感?每天心情起落浮沉的色彩感?與人交往的構圖感? 懷想自己成長歲月時的音樂感? 驚覺自己有所蛻變成熟時的「蒙太奇」驚悚感… 這,才是選修一門電影課該學會的事 ~
每次讓同學們觀賞完《去年在馬倫巴》以及《夢醒人生》,我都會安慰他們說:各位已看過了全世界最「難看」的電影,打過疫苗了。以後所有的影片一定會更「好看」啦!接著,我向學生們轉述了Hoffmann 的咖啡品味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