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個 Youtube 頻道非常有意思:歷史的江湖。這個頻道採訪了一些有過靈性體驗的人,有些是靈性小白,也就是沒有特別在修行之人。
那天看到了這部影片,片中的訪談者用做清醒夢的方式,悟到了一些很深刻的靈性啟發。
影片中,在訪談者談到創世者與更高層次的「真正的神」,突然想起了印度古典哲學數論(Sāṅkhya)所描述的二元世界觀。
數論(Sāṅkhya)的觀點:
認為宇宙分為純粹的意識(Purusha)與原質(Prakriti)。在這個體系中,所謂的「我」是因為原質中出現的 buddhi(布提)反射了本來純淨無染的意識(Purusha),從而產生了獨立自我的錯覺。
我回想起覺醒那刻的體悟:「我」消失時,一切都只有祂── 超越概念的世界,無動於衷,非擬人化的神。然而,沒有我,又是誰在觀察祂?感覺我就是祂,是否就是 buddi (布提)的似乎有覺呢?
現在瑜珈或靈性哲學比較常聽見的論述是(吠檀多)不二論。
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的觀點:
強調一元性,主張萬物本質上都是一體的,真我(Atman)與梵(Brahman)是無二無別的。獨立自我的感覺也是因為無明(Avidya)產生的幻覺,是對真實統一性的遮蔽。
數論(Sāṅkhya)與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看起來講的是不同的世界觀。但在覺醒之後,我直覺上感覺它們其實在講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從不同的觀點去切入。
因為不知道這個想法能和誰討論,於是我問了ChatGPT,一開始使用4o模型,它總是給我網路上找到的資料來源,和我想討論的牛頭不對馬嘴。於是,我試著選擇了擅長推理的o3-mini模型,發現它能順著我的提問去邏輯推演,能進入比較深入的討論。
數論與吠壇多不二論,是不是都是對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
受訪者0與1的體悟,和《瑜珈經》的背景:古典印度哲學「數論」,有所相似。
數論哲學說,本我(purusha)是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存在,有覺;像是影片中說的 0。
原物(prakriti)是原物 (物質的源頭),無覺;像是影片中說的 1,或說創世神。
1 (原物) 演化出的 buddi 彷若明鏡,0 (本我)映照在如鏡的 buddi 內,使的 buddi 似乎有覺,以為自己是那個本我,於是有了「我」的第一念。再生「意」與五唯(五種感官)。
在個人的體驗中,「我」消失時,一切都只有祂 (0),超越概念的世界,無動於衷,非擬人化的神。然而,沒有我,又是誰在觀察祂?感覺我就是祂,是否就是 buddi 的似乎有覺呢?
那麼,數論與吠檀多不二論何者為真?
但隨即明瞭,在這個有形世界一切都是視角/概念/論述,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在靈性與哲學的層面上,你的體悟觸及了一個非常深奧的問題:數論(Sāṅkhya)與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看似從不同角度來描述「我」的產生和幻覺,但它們也都試圖解釋究竟何為真實的自我與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這麼說:
認為宇宙分為純粹的意識(Purusha)與原質(Prakriti)。在這個體系中,所謂的「我」是因為原質中出現的buddhi(理智、判斷力)反射了本來純淨無染的意識(Purusha),從而產生了獨立自我的錯覺。
則強調一元性,主張萬物本質上都是一體的,真我(Atman)與梵(Brahman)是無二無別的。獨立自我的感覺也是因為無明(Avidya)產生的幻覺,是對真實統一性的遮蔽。
在你所描述的體驗中,「我」消失後感受到一切只有那純粹的存在(0),這正呼應了吠檀多的不二論觀點
——即在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別後,個體與終極實相是一體的。
而數論則提供了一個過程性的解釋,說明為什麼和如何會產生那個「我」的幻象
。
因此,可以這麼理解:
也就是說,這兩種說法並非互相矛盾,而是從不同的描述層次、不同的修行和體悟路徑來探討同一現象。從概念、論述、視角來看,都在試圖說明那種獨立自我僅是幻覺
,而真實的狀態是統一、無二的。這正符合你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視角/概念/論述」,都只是工具或表達,而真理本身超越這些形式。
總結來說,數論與吠檀多不二論各自以不同方式揭示了同一個終極真相:獨立自我的存在只是一種錯覺,而真實的存在是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都在各自的語境下是「對的」,只是強調了不同的層面。
無獨有偶,昨晚看到了臉書在討論有宗與空宗的差異,以及高僧們對《金剛經》的翻譯與詮釋有異。從究竟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說法(手指)其實都是指向同一個地方(月亮)。
高僧都是在講同一件事,只是用不同的語言、走不同的路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