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辯證:在資訊爆炸時代,培養你的思辨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舉了許多真實案例、情境故事做為每篇章節的開場,假設自己是那個故事裡的人,你會選擇怎麼做?支持正方還是反方?「正義」所帶來的影響為何?看完舉例之後,會先用最單純的想法和直覺去思考,在心裡確立自己的立場是哪一方,在腦中進行一場猶如暴風雨的激烈辯論。這種方式讓整本書不只是單一描述論點,讓內容太過枯燥乏味,使人興味索然沒有閱讀下去的動力。也保留讓讀者思考的空間,後續再提出從其他角度出發的見解、透過那些舉例指出各理論的優缺點。讓讀者、學生找出自己保持什麼樣的立場,以及為何會有這種想法。閱讀的過程中讓我聯想到臺灣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死刑廢除、同性婚姻、安樂死等議題。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我們該為前人的罪行贖罪嗎?」,有些國家會公開道歉以及賠償在歷史洪流裡犯下的過錯,像是德國為了在二戰屠殺猶太人付出賠償、政治領袖也一再表示道歉。認為絕多數德國人並沒有參與其中,傷害猶太人的罪刑感到深惡痛絕,成為心中永遠的痛;不可抹滅的傷痕。台灣在戒嚴時期對於批評或持不同政見者進行整肅迫害,包含有許多平白無辜的人被冤獄、判死刑。解嚴至今,政府每年舉辦紀念會、賠償受害者家屬,有連假可以放。美國議員曾提議要賠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黑人,調查發現多數非裔美國人同意,但只有百分之四的白人支持。書中提到反對者的觀點:「我們不應該為自己沒有做的事情道歉;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犯下的錯負起責任。」乍聽起來有點抨擊。前人、我們的祖先做出如此不人道、殘忍的行為,承認錯誤、道歉反省理應是要做的事。我們為不屬於自己的過錯承擔,這一切為的只是將遲來的正義化為轉型正義。在代替過往犯下罪刑的人與當時無法遏止事情發生的人贖罪的同時,我們也要記取先前的教訓、別讓歷史的悲劇重蹈覆轍。

現今科技發展進步,資訊爆炸的時代降臨,大量訊息像瀑布一樣傾洩而出,使閱聽者面臨著來不及將得知的內容消化和吸收,囫圇吞棗。許多背後的真相也被為了點閱率、帶方向的假新聞給淹沒,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將讀取到的消息信以為真,不知道如何去分辨真偽、沒有多加思考就選擇相信。這本書讓我學習到「學思並重」這個道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和《論語》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醒學習不應只拘泥於書上所記載的文字,一味盲從將知識活剝生吞。

我很喜歡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的一句話:「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伸手去指。」人類都過著牖中窺日的生活,視野的狹隘限制我們,需要透過思考、探尋,才能發現那些藏在死角的知識與真相。

朋友之前邀請我欣賞他的專題報告,內容講述街友在人海中載沉載浮的真相,大部分的人對街友的第一印象是蓬頭垢面、遊手好閒,甚至被視為社會秩序的亂源。事實上他們大多有工作,每天披星戴月只求飽餐一頓,疫情下的生活更是具備挑戰。偏見就像小花蔓澤蘭,纏繞住雙眼,逐漸朝向體內攀爬,成為我們身上的一部分,左右了我們的思想、控制我們如何評斷外物。經過桑德爾提出完整和詳細的講解後彷彿於文字海上乘船漂流,在充滿各種哲學、深奧道理的汪洋流淌。宛如來一趟思辯的旅程,與舊有思想來一場搏鬥,靈魂被分裂成兩派,與自己展開辯論大會。每次讀到提出正、反方論點的段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全身掙脫束縛而展翅高飛,朝向尋找正義的遼闊天空飛翔。

拯救五個人還是一個人的性命?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救五個人,儘管犧牲的人極少數。我們以為的正義,卻對另一個人不公平,憑什麼可以衡量生命的價值?對富人課稅以幫助貧困的人是對富人的脅迫,也許可以使窮人衣食溫飽,但還是不能忽視侵犯富人財產權的事實。協助自殺看似極為不人道,但深受痛苦折磨的絕症者不想過著痛楚徹骨的日子,該怎麼做才會符合正義?有些人因宗教道德、衝擊社會大眾價值觀而反對同性婚姻,剝奪人們擁有「與自己選擇的伴侶結婚」的權利。

由「福利最大化」、「自由」、「德行」三者為出發點。正義是如此的抽象,正義到底是什麼呢?正義的定義其實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大家都各持己見,和不同想法的人展開了辯論。重點不是誰說的對,而是在於過程的理解。

 

討論議題:

學校除了公民有提到媒體識讀、需具備思辨能力。未來有沒有可能加入一些辯論、思辨的課程在國高中教育裡

內容總結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5
/5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shley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書探討劇場表演的本質,以及演員如何詮釋角色,並透過學生案例分析,闡述如何理解劇本核心精神與角色目的,才能呈現出成功的演出。文章並引述書中觀點,探討劇本的最高目的、社會批判性以及如何將現代價值觀融入古典作品。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於臺中歌劇院演出,以狂野舞臺設計、現代樂風、演員情緒爆發等元素,呈現一齣關於道德底線與利益慾望的精彩戲劇。劇中探討了個人行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以及新自由主義、利益與人性的衝突,並藉由與觀眾互動的思辨,引發深刻省思。
5/5人民公敵
本文探討嗅覺的獨特之處,以及其與記憶、情感和文化的連結。作者分享個人經驗,並藉由科學研究和歷史軼事,闡述嗅覺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本書回顧臺灣70-80年代臺北中華商場的繁華與沒落,九個孩子的童年故事,交織奇幻元素,探討成長、失去與記憶的珍貴。故事主角是神祕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卻著重描寫圍繞在他身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如同拼圖,拼湊出中華商場的盛況與消逝。文中穿插許多懷舊元素,如流行歌曲、臺北街景,喚起讀者共同的時代記憶。
5/5天橋上的魔術師
本書探討劇場表演的本質,以及演員如何詮釋角色,並透過學生案例分析,闡述如何理解劇本核心精神與角色目的,才能呈現出成功的演出。文章並引述書中觀點,探討劇本的最高目的、社會批判性以及如何將現代價值觀融入古典作品。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於臺中歌劇院演出,以狂野舞臺設計、現代樂風、演員情緒爆發等元素,呈現一齣關於道德底線與利益慾望的精彩戲劇。劇中探討了個人行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以及新自由主義、利益與人性的衝突,並藉由與觀眾互動的思辨,引發深刻省思。
5/5人民公敵
本文探討嗅覺的獨特之處,以及其與記憶、情感和文化的連結。作者分享個人經驗,並藉由科學研究和歷史軼事,闡述嗅覺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本書回顧臺灣70-80年代臺北中華商場的繁華與沒落,九個孩子的童年故事,交織奇幻元素,探討成長、失去與記憶的珍貴。故事主角是神祕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卻著重描寫圍繞在他身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如同拼圖,拼湊出中華商場的盛況與消逝。文中穿插許多懷舊元素,如流行歌曲、臺北街景,喚起讀者共同的時代記憶。
5/5天橋上的魔術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介紹了辯論中的角色、宗以及辯論語言。主要探討了“因不成”和“不周遍”的運用範例,幫助理解辯論中的常見思考謬誤,並舉例講述了辯論中雙方被規定能說的語言。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你想看見什麼內容,取決於什麼? 很可能都是一種行銷,很可能只是想要洗腦, 你不接受的,慢慢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些內容」, 將內化成你的認知。 所以,你認為自己僅僅片面瀏覽,就是個明智的人嗎? 你以為自己有選擇權? 你以為自己很自由? 你以為自己可以判斷是非嗎? 很抱歉,你不行。 當資料大量灌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介紹了辯論中的角色、宗以及辯論語言。主要探討了“因不成”和“不周遍”的運用範例,幫助理解辯論中的常見思考謬誤,並舉例講述了辯論中雙方被規定能說的語言。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你想看見什麼內容,取決於什麼? 很可能都是一種行銷,很可能只是想要洗腦, 你不接受的,慢慢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些內容」, 將內化成你的認知。 所以,你認為自己僅僅片面瀏覽,就是個明智的人嗎? 你以為自己有選擇權? 你以為自己很自由? 你以為自己可以判斷是非嗎? 很抱歉,你不行。 當資料大量灌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