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期望」出來的數學弱勢: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妳?以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來告訴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近期,《自由時報》一篇關於高雄女子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雄女)的採訪報導,意外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報導旨在探討雄女於本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中,未有學生在四科目皆取得滿級分之現象,並就此問題採訪了校方。

針對外界關注,雄女鄭文儀校長於採訪中表示,本屆考生選考自然組比例高達八成,惟今年學測數學A考科難度偏高,「原本女生數學相對比男生稍弱一些」。校長同時指出,儘管如此,雄女仍有六位學生在數學A科目中獲得滿級分,整體而言,學生在學測中取得59級分的平均表現仍屬優異,應不致對志願選填造成顯著影響。

然而,校長所言「原本女生數學相對比男生稍弱一些」一句,在網路上掀起輿論波瀾。部分網友認為,統計數據或許可佐證男女在數學表現上存在平均差異,故校長之言論並無不妥;另有論者則主張,此番言論恐有強化性別刻板印象之虞,實為誤導,校方應予檢討甚或公開道歉。

有鑒於此,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認真聊聊,雄女校長說的「女生數學是不是真的天生就比男生弱一點?」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麼好吵的?統計數字看起來好像真的是這樣啊?但也有人覺得,這種話根本是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聽了就讓人不舒服!別急著站隊!這篇文章想帶大家用更有趣、更科學的方式,來好好檢驗一下這個問題。我們會搬出社會科學這套「知識武器」,用證據說話,加上一點點邏輯推理,一起來看看這場爭論的重點在哪裡。

女生的數學到底真的有沒有比較差?

圖片來源於:大考中心〈學測表現,各有所長〉

圖片來源於:大考中心〈學測表現,各有所長〉

關於「女生數學是否真的比較差」這個議題,大考中心第272期電子報的一份統計結果引起關注。圖表數據顯示,在102至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中,數學科目男生的級分平均高於女生約一級分。然而,僅憑這份統計圖表,我們無法斷言「女生天生數學就比男生差」。我們從圖表中僅能觀察到在該期間的學測中,男生數學級分略高於女生。但這樣的差距是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仍需進一步檢驗。更重要的是,這項統計分析並未考量諸如學校類型、就讀組別等可能影響數學表現的常見變項。因此,在缺乏更嚴謹的分析之前,不應輕易從此數據推導出性別與數學能力之間存在先天差異的結論。因此,我們來看看國外所做個許多實證研究是怎麼說明的吧。

關於數學能力的性別差異的實證研究

為了更深入探討「女生數學是否真的比較差」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參考一項大型的綜合分析研究。在2010年,Lindberg和她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整合多項研究的期刊論文,他們針對過去從幼兒園到成人的數學表現研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其中,第一個研究團隊蒐集了從1990年到2007年間發表的242篇相關研究,總共包含了超過128萬人的數據。分析結果令人驚訝,他們發現整體而言,數學的性別差異效果量僅有0.05,這表示在數學能力上,男生和女生之間其實 沒有明顯的差異。 你可以想像,效果量0.05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差異,幾乎微乎其微。

第二個研究則更聚焦在美國青少年,分析了幾個大型的抽樣數據集,像是「全國青年縱向調查」等等,這些數據庫涵蓋了超過130萬人的資料。分析結果同樣顯示,性別差異的效果量落在-0.15到0.22之間,差異比率則在0.88到1.34之間。 簡單來說,這些數字仍然指向一個結論:在北美地區,大規模的實證研究顯示,男女在數學成績上的差異 並不明顯。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會不會是人種基因不同?還是北美的教育方式不一樣?搞不好在台灣,女生天生數學就是比男生差啊!」 這樣的質疑非常合理。 提出這份國外大型研究的目的,並不是要直接套用在台灣,而是想告訴大家,至少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數學能力 並無顯著差異。這至少可以幫助我們修正一開始討論的命題:「原本女生數學相對比男生稍弱一些」。我們應該將命題修改得更仔細一些,變成「原本台灣的女生數學相對比男生稍弱一些」。

總之,大型的北美研究告訴我們,數學能力並非天生就由性別決定,至少在該地區是如此。至於台灣的情況,以及更深層的原因,我們則需要來看臺灣在地的研究是如何顯示的。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數學測驗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現其實 沒有顯著差異 這項來自權威國際評比的發現,再次挑戰了「女生數學天生較弱」的傳統觀念。


圖片來源於:2022年PISA報告

圖片來源於:2022年PISA報告

不只國際大型調查,台灣本土的研究也呼應了這個趨勢。 根據張芳全教授針對基隆市國中生學習狀況所做的研究,他分析了 1587筆的資料,其中包含 747位女學生與840位男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 七年級、八年級還是九年級,男女學生在數學以及體育領域的學習成就上,都沒有明顯的差異。 這項來自台灣本土的實證研究,也為「男女數學能力無顯著差異」的觀點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

社會建構出的性別差異

既然實證研究一再指出男女生在數學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那麼,為什麼社會上仍然普遍存在「女生數學比較差」的刻板印象呢? 這背後的原因,很可能與性別差異的社會建構息息相關。

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來看,性別並非純粹的生物學概念,而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被塑造出來的。從小到大,社會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不斷傳遞著關於「男生擅長理性、邏輯,適合數學和科學;女生擅長感性、文科」的性別刻板印象。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女生可能會內化這些負面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她們對自己數學能力的自我認知。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概念,更進一步解釋了這種現象如何運作。當社會普遍「期望」女生數學較差時,這種期望可能會無形中影響到對待女生的方式。 例如,老師可能無意識地給予男生更多數學方面的鼓勵和關注,女生則可能較少獲得正向回饋,甚至可能接收到「女生數學不好是正常的」這類訊息。長久下來,女生可能會對自己的數學能力產生負面預期,缺乏學習自信心和動機,進而真的在數學表現上受到影響,最終 「實現」 了社會的刻板印象。換句話說,並非女生天生數學能力較弱,而是社會的「期望」和「建構」,在無形中塑造出了這種看似真實的「性別差異」。這樣的現在在上述提及的實證研究中也有些被印證出來,如對於選擇科系的意願與傾向,以及學習STEM科目時的興趣與成就感等等,可以發現在性別上仍有差異性。

結論

回歸到最初引發討論的命題——「原本女生數學相對比男生稍弱一些」,我們現在可以更清晰地看見,這句話本身就存在嚴重的邏輯謬誤。 誠然,學測數據顯示男生數學平均分數略高於女生,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然而,僅憑結果統計,就推論出「女生天生數學較弱」的結論,不僅是倒果為因,更犯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的錯誤。 學測成績的些微差異,僅僅呈現了 現象,絕不能被當作原因來支持性別能力差異的論斷。

透過本文,我們回顧了國內外的大量實證研究,這些研究紛紛指出男女生在數學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 更進一步,我們也從社會建構論和自我實現預言的角度,探討了性別刻板印象如何 無形地塑造 個人的自我認知與行為表現。 真正的「弱勢」,並非源於生理性別,而是社會文化長期積累的偏見與期待。

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呼籲大眾,正視實證研究的證據,破除「女生數學較弱」的迷思,並對所有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錯誤論述,給予普遍的批判與譴責。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為每個人,不論性別,創造更公平、更友善的學習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參考文獻

Lindberg SM, Hyde JS, Petersen JL, Linn MC. New trends in gender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2010 Nov;136(6):1123-35. doi: 10.1037/a0021276. PMID: 21038941; PMCID: PMC3057475.

Hyde JS, Fennema E, Lamon SJ.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1990 Mar;107(2):139-55. doi: 10.1037/0033-2909.107.2.139. PMID: 2138794.

邱美虹(2017)。國際PISA調查中男女學生表現之評比。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24-3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5629716-201709-201710200010-201710200010-24-34

張芳全(2023)。國中生男女生的學習成就差異之研究。學校行政,(148),266-291。https://doi-org.proxyone.lib.nccu.edu.tw:8443/10.6423/HHHC.202311_(148).0011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 PISA 2022 results (Volume I): Learning to learn. OECD Publishing.

Rose O'Dea, Shinichi Nakagawa.Study of 1.6 million grades shows little gender difference in maths and science at school.World economic forum.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18/10/study-of-1-6-million-grades-shows-little-gender-difference-in-maths-and-science-at-schoo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學研究生的碎碎念 社普|時事
0會員
4內容數
社會學科普|時事觀點|研究生日記的集散地⁡ ⁡ 「遊蕩在社會學與文學的普通人」⁡ ⁡ ✉牧弦信箱:⁡ moonxianart@gmail.com⁡ 歡迎各位寫信來寄放心情📮 ​ 各式合作邀約請私訊或來信💌 https://portaly.cc/moonxian
2025/02/05
你知道社會學研究方法也有「見樹」和「見林」之分嗎?這篇文章將帶你輕鬆認識社會學的兩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並用有趣的比喻幫助你理解它們各自的研究重點。
Thumbnail
2025/02/05
你知道社會學研究方法也有「見樹」和「見林」之分嗎?這篇文章將帶你輕鬆認識社會學的兩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並用有趣的比喻幫助你理解它們各自的研究重點。
Thumbnail
2024/12/24
聖誕節的禮物交換不僅是一種慶祝方式,更蘊藏著深厚的社會學意涵。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的《禮物》理論指出,送禮、收禮及回贈構成了社會聯繫的三重結構。禮物交換不僅是物質的流動,而是情感與關係的橋樑。從部落社會的誇富宴到現代的消費文化,禮物的交換反映了社會地位、權力與情感的交織。
Thumbnail
2024/12/24
聖誕節的禮物交換不僅是一種慶祝方式,更蘊藏著深厚的社會學意涵。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的《禮物》理論指出,送禮、收禮及回贈構成了社會聯繫的三重結構。禮物交換不僅是物質的流動,而是情感與關係的橋樑。從部落社會的誇富宴到現代的消費文化,禮物的交換反映了社會地位、權力與情感的交織。
Thumbnail
2024/12/18
從日常身活出發看見社會學 你有想過,為什麼捷運手扶梯明明兩側都可以站人,但大家偏偏只站右邊?或者,為什麼理工科的學生總是男生比女生多?沒錯,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都是社會學會深入探討的問題。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五花八門,從日常禮物交換的潛規則,到國際間軍備競賽的運作結構,背後都藏有深刻的社會
Thumbnail
2024/12/18
從日常身活出發看見社會學 你有想過,為什麼捷運手扶梯明明兩側都可以站人,但大家偏偏只站右邊?或者,為什麼理工科的學生總是男生比女生多?沒錯,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都是社會學會深入探討的問題。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五花八門,從日常禮物交換的潛規則,到國際間軍備競賽的運作結構,背後都藏有深刻的社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為什麼你會覺得女生的邏輯差?男生不愛乾淨? 其實,這些都是刻板印象的一部分。刻板印象是一種對某一群體的固定看法,這些看法通常是基於一些片面的觀察或誤解。比如說,很多人會覺得男生比較髒,女生邏輯比較差。這些觀念不僅對個人造成困擾,還可能對整個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為什麼你會覺得女生的邏輯差?男生不愛乾淨? 其實,這些都是刻板印象的一部分。刻板印象是一種對某一群體的固定看法,這些看法通常是基於一些片面的觀察或誤解。比如說,很多人會覺得男生比較髒,女生邏輯比較差。這些觀念不僅對個人造成困擾,還可能對整個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Thumbnail
C是高中和我女中同班三年的朋友,清秀高挑,外表是清冷文靜的美女,但實質上是一位和我一樣的傻妹,我們也許是從發現彼此對於數學都很有障礙,相識岀我們兩個都同樣擁有笨拙靈魂那時開始靠近的。向量、微積分、排列組合什麼的,於我們都是浮雲,很美,但注定要與我們經過。
Thumbnail
C是高中和我女中同班三年的朋友,清秀高挑,外表是清冷文靜的美女,但實質上是一位和我一樣的傻妹,我們也許是從發現彼此對於數學都很有障礙,相識岀我們兩個都同樣擁有笨拙靈魂那時開始靠近的。向量、微積分、排列組合什麼的,於我們都是浮雲,很美,但注定要與我們經過。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不過對於挑戰這件事,當然還是有未能把握之處,畢竟誰也沒辦法保證說可以百分之百的通過。所以說,嚴言之還是有一些緊張的。 怎麼了?裝老師?想問問題的的人可多著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資格的!站著的女子繼續挑釁道。 嚴言之看著著女子,就是一般女大生模樣,有著微捲的齊肩長髮,普通的身材,還戴著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不過對於挑戰這件事,當然還是有未能把握之處,畢竟誰也沒辦法保證說可以百分之百的通過。所以說,嚴言之還是有一些緊張的。 怎麼了?裝老師?想問問題的的人可多著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資格的!站著的女子繼續挑釁道。 嚴言之看著著女子,就是一般女大生模樣,有著微捲的齊肩長髮,普通的身材,還戴著
Thumbnail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我們以前一直覺得其實不需要特別拿出來討論的議題:女性議題。 因為對我們來說性別不是一個什麼問題,也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就像丟東西不應該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整理自己才是更核心的切入點。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為有所謂比較陽剛的女性,也有所謂比較陰柔的男性,性格的差異應該比性別的差異更
Thumbnail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我們以前一直覺得其實不需要特別拿出來討論的議題:女性議題。 因為對我們來說性別不是一個什麼問題,也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就像丟東西不應該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整理自己才是更核心的切入點。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為有所謂比較陽剛的女性,也有所謂比較陰柔的男性,性格的差異應該比性別的差異更
Thumbnail
女生在職場獲得高階職位的機會低於男性,「家庭、小孩」是最主要的原因,然後是「性別刻板印象」。而男人容易過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卻也因此得到更多升遷機會。
Thumbnail
女生在職場獲得高階職位的機會低於男性,「家庭、小孩」是最主要的原因,然後是「性別刻板印象」。而男人容易過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卻也因此得到更多升遷機會。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隨著影音和社交媒體等各種網路平臺的出現,女性的才華和美麗不再隱藏在平凡無奇的外表之下。無論是工作中的專業能力,還是個人興趣的拓展,都讓人們不再懷疑女性的價值。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存在,但不管好壞,這都是一種進步。
Thumbnail
隨著影音和社交媒體等各種網路平臺的出現,女性的才華和美麗不再隱藏在平凡無奇的外表之下。無論是工作中的專業能力,還是個人興趣的拓展,都讓人們不再懷疑女性的價值。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存在,但不管好壞,這都是一種進步。
Thumbnail
演化心理學常在研究,為什麼女生常說女生八卦?什麼狀況下會特別想說八卦?
Thumbnail
演化心理學常在研究,為什麼女生常說女生八卦?什麼狀況下會特別想說八卦?
Thumbnail
美麗的女生,比普通女生多了16%的機會得到投資人支持
Thumbnail
美麗的女生,比普通女生多了16%的機會得到投資人支持
Thumbnail
從大學開始我就生活在男性佔多數的環境中,這篇文章談及了在工作及生活中對於女性角色的看法以及性別歧視的困擾。
Thumbnail
從大學開始我就生活在男性佔多數的環境中,這篇文章談及了在工作及生活中對於女性角色的看法以及性別歧視的困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