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 AI 內容市場,充斥著各種「神奇 Prompt」,只要輸入一句話,AI 就能幫你「解析行業內幕」、「找到 10 倍成長機會」、「揭露企業秘辛」。但真的這麼神嗎?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那些「過度誇張 AI 能力」的爛 Prompt,讓你學會如何分辨哪些是話術,哪些才是真正有用的 Prompt!筆者網路上看到的 Prompt:
請以 [某行業] 為例,深入分析其行業內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行業概述(市場規模、主要參與者、競爭格局)
- 成本結構(原材料、人工、研發、物流等)
- 利潤模式(定價策略、利潤分配方式)
- 推銷套路(常見營銷手法、客戶誘導方式)
- 內幕信息(行業潛規則、未公開數據)
這個 Prompt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AI 確實可以整理已公開的行業資訊,但它無法存取未公開的數據。
✅ 「行業內幕」通常是機密,AI 不能憑空創造機密資訊。
✅ AI 不是記者,它無法「挖掘」隱藏資訊,只能基於過去訓練的內容回答。
判斷方法:這個 Prompt 的核心邏輯,AI 真的能做到嗎?還是只是話術?
正確做法:「請幫我整理 [某行業] 近五年的公開市場報告,並分析主要趨勢。」
🤡 但沒提供任何具體案例或數據
🤡 AI 專家?哪個?有來源嗎?
🤡 這種空話不值錢,關鍵是 AI 真的產出有用內容嗎?
如何判斷?
👉 看 AI 產出的內容是否真的有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感覺厲害」。
🤡 但沒舉例 AI 具體怎麼整理、輸出什麼結果
🤡 但 AI 具體輸出了什麼?沒說
🤡 但 AI 只是從新聞裡找趨勢,不是真的「發現」新東西
如何判斷?
👉 確認 AI 產出的資訊是否真的有邏輯,而不是用模糊詞彙來混淆視聽。
常見話術:
📢 「AI 不會挖機密,但它能分析公開數據給你洞察!」
🤡 那不就是整理 Google 搜尋結果?
📢 「這個 Prompt 讓 AI 變成你的商業顧問!」
🤡 AI 不是顧問,只是資訊整合機
📢 「AI 幫你解析財報,看懂公司未來!」
🤡 AI 只能讀數字,它不是真的投資專家
如何判斷?
👉 確保 AI 提供的數據是基於公開資訊,而不是「裝懂」的話術。
這類話術最愛掩蓋 Prompt 無效的問題:
📢 「這個 Prompt 需要多次微調,才能得到最好結果!」
🤡 如果一個 Prompt 需要不停改,那它本身就是個爛 Prompt。
📢 「你要多練習 AI 才會變好用!」
🤡 Prompt 本來就該精準有效,而不是讓使用者自己去試錯。
如何判斷?
👉 看看這個 Prompt 本身夠不夠精準,還是它其實根本沒用,還要讓使用者自己摸索?
✅ 1. 清楚定義 AI 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誇張它的能力
爛 Prompt:「讓 AI 幫你找出公司內幕!」
好 Prompt:「請分析 XYZ 公司的公開財報,找出其營收成長趨勢。」
✅ 2. 提供明確的輸入與輸出範例,讓 AI 產生高品質內容
爛 Prompt:「寫一篇有趣的行銷文案。」
好 Prompt:「針對 20-30 歲的年輕消費者,撰寫一則 100 字以內、幽默風格的 Instagram 廣告文案,推廣一款無糖氣泡水。」
✅ 3. 可複製、可驗證,不需要使用者額外花時間「調整」
爛 Prompt:「這個 Prompt 可能需要試幾次才會有效。」
好 Prompt:「這個 Prompt 產出的結果應該符合以下 3 個標準:1. 簡潔明瞭,2. 可讀性高,3. 可直接使用。」
💡 最終結論:不要被 AI 標題黨騙了!
學會設計高效 Prompt,讓 AI 真正成為你的工作夥伴,而不是落入話術陷阱!
👉 我是 R,追蹤我看更多 GPT 調教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