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北市某科技公司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命案:公司負責人持刀刺死技術長,疑似導火索源於職場霸凌。該技術長在離職前的告別信中,指控曾遭受公開羞辱和霸凌。此事件引發社會對職場暴力和勞工權益的關注。
職場暴力,無論是肢體攻擊還是言語羞辱,都對勞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3,雇主有責任採取措施,預防勞工在執行職務時遭受不法侵害,包括辨識及評估危害、適當配置作業場所、建立行為規範等。
然而,許多企業對此重視不足。
在科技公司的案例中,勞動檢查處在事發後對公司進行了檢查,發現其未設置職場暴力預防措施,違反了相關規定,並要求其限期改善。這反映出企業在保障勞工權益方面的疏忽。為加強對職場不法侵害的防範,勞動部於2025年2月21日修訂發布了《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第四版)》。此次修訂重點包括:
- 放寬申訴條件:鼓勵勞工通報任何「疑似」不法侵害行為,即使該狀況或行為尚未造成傷害,為預防事件發生,皆應申訴或通報。
- 適用範圍擴展:明確規範「非正式僱員」,要求企業不僅對受雇勞工,還要對「受工作場所負責人指揮或監督的工作者」適用同樣的保護機制。
- 重新定義「職場不法侵害」的類型:包括職場暴力、職場霸凌、性騷擾、就業歧視和跟蹤騷擾等。
- 調查機制強化:當企業接獲相關通報時,必須在3天內成立調查小組,並依據企業規模調整小組成員組成,如有需要,還應邀請外部專家協助調查,以確保公正性與專業性。
- 修改員工遇到職場不法侵害之建議作法:建議員工向同事尋求建議與支持,盡可能以錄音或其他方式記錄行為人的行為作為證據,並向公司提出申訴。刪除了與加害者理性溝通和思考自身有無缺失的建議。
保障勞工權益,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企業應主動營造安全、尊重的工作環境,設立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機制,防止職場暴力的發生。同時,勞工也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遇到不法侵害時,應積極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總而言之,職場暴力對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帶來負面影響。只有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才能營造和諧、安全的工作環境,真正保障勞工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