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疼痛 擁抱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疼痛是一種自然的本能反應,提醒我們遠離危險或避免傷害。當身體受到傷害或發生異常時,疼痛像是一個警報系統,告訴我們需要注意和處理。然而,當疼痛變成長期的慢性問題時,它不再只是身體的警告,反而可能帶來更多的困擾和壓力。許多人在長期的慢性疼痛中,會變得對疼痛過度敏感,甚至影響了對其他身體感覺的敏銳度。這種對疼痛的過度敏銳,使得她們難以和自己身體有連結。

在這些年費登奎斯的教學中,我經常遇到上述這樣的情況。然而不同於常見的治療方法重點在於去除疼痛,費登奎斯方法教導我們如何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面對和處理疼痛。例如在功能整合課程中,我們會先帶學生去多方探索與覺察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模式,而不是急於去矯正或改善不舒服的部位。學生往往會發現,當她們把注意力從疼痛的區域移開,去專注了解其他部位的使用,再回來探索不舒服的部位時,往往就能自然地讓疼痛改善。

幾個月前,我有了更有趣的體驗。當我因季節變換而發作的乾眼症引起頭痛時,我試著以費登奎斯方法教會我的覺察技巧來靜觀這些疼痛。我靜靜躺著,帶著接納與覺知去觀察我所感覺到疼痛的範圍、它是否感覺起來有某種形狀、是否有痛感最強的核心點等等,我驚訝的發現光是這樣的覺察就讓疼痛感減輕了。後來我開始將這種方法分享給學生,結果他們也有相同的體驗。

有句話說:“你越注意甚麼,它就會越擴大。”我發現當我們不再抗拒疼痛,而是帶著覺知和覺察與疼痛共處,疼痛的感覺反而會減少。這正是費登奎斯方法的精髓之一,它不僅教我們如何覺察並了解身體的每個細微變化,還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接納自己。通過這種接納與自我了解,我們能夠恢復身體的平衡,找到本然的舒適與自在。

疼痛是我們身體發出的訊號,它邀請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學會關愛與接納。當我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面對疼痛,並以覺察和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處理,我們會發現,疼痛也能成為我們成長的一部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更加有力量。

avatar-img
靜巷裡的聊心療身室
0會員
12內容數
這是一個聊心的空間 會和大家聊聊 多年來藉由轉念和靜心的練習 轉化人生五大考驗的心路歷程 這也是一個療身的空間 會和大家分享 多年來在學習與教導費登奎斯方法 ~這個有關大腦學習的身心學Somatic教育 自己和學員們的身心轉化的歷程 同時也會提供這個有關大腦學習的身心學教育的音檔 提供大家有親身體驗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連續兩周關於核心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藉由畫面中的這個動作來覺察身上不必要的費力模式,也探索了腰大肌的存在與使用。 這是一個很單純而常見的動作,在許多傳統的健身課程也會使用來鍛鍊核心;但要學習能夠做得很悠閒而輕鬆,實際上並不需要有很強壯的腹肌,只要在動中覺察課程中放下「要做到」的企圖心、聆聽
近日聽了一位費登奎斯老師/訓練師Sheryl Field很動人的短講,她分享了在做功能整合個案以及師資培訓那幾十年來的過程中,之所以對費登奎斯博士「矯正是不正確的To correct is incorrect」這句名言持續感到驚嘆的原因。  
最近連續兩周關於核心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藉由畫面中的這個動作來覺察身上不必要的費力模式,也探索了腰大肌的存在與使用。 這是一個很單純而常見的動作,在許多傳統的健身課程也會使用來鍛鍊核心;但要學習能夠做得很悠閒而輕鬆,實際上並不需要有很強壯的腹肌,只要在動中覺察課程中放下「要做到」的企圖心、聆聽
近日聽了一位費登奎斯老師/訓練師Sheryl Field很動人的短講,她分享了在做功能整合個案以及師資培訓那幾十年來的過程中,之所以對費登奎斯博士「矯正是不正確的To correct is incorrect」這句名言持續感到驚嘆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          團體工作/專業工作中, 面對壓力,常見創傷喚起的神經系統反應 ■          戰(反擊,來避免再受傷) →攻擊、指責 ■          逃(移動,到更安全的地方) →迴避、打岔、說笑、理智化 ■          凍結(關閉感受,以避免感受到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壓抑自己與身體疼痛之間的關係,並分享了三個個人成長與自我接納的故事。通過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姿勢、接受自身特質,作者鼓勵讀者發掘內在力量,療癒自己的心靈。這些故事觸及了許多人的成長與身體健康議題,讓人深感共鳴與啟發。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人都需要經過一些身心上的痛苦才能更堅強或蛻變進化的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          團體工作/專業工作中, 面對壓力,常見創傷喚起的神經系統反應 ■          戰(反擊,來避免再受傷) →攻擊、指責 ■          逃(移動,到更安全的地方) →迴避、打岔、說笑、理智化 ■          凍結(關閉感受,以避免感受到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壓抑自己與身體疼痛之間的關係,並分享了三個個人成長與自我接納的故事。通過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姿勢、接受自身特質,作者鼓勵讀者發掘內在力量,療癒自己的心靈。這些故事觸及了許多人的成長與身體健康議題,讓人深感共鳴與啟發。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人都需要經過一些身心上的痛苦才能更堅強或蛻變進化的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