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楊俐容心理師
最近看到了非常實用的講座,覺得裡面的內容對我幫助很大,
因此整理了講座重點與大家分享
第一節 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 2~6 歲孩童可以感覺到約50 種情緒
- 2~6 歲孩童可以用口語表達出5~10種情緒
- 上述表現出情緒粒度表現低
- 不是會講話就會講出情緒
- 情緒粒度: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指的是能自在地覺察、辨識與表達情緒類別及其強度的能力。情緒詞彙越豐富,就代表情緒粒度越高。
- 低情緒粒度:只能說「我很生氣」、「我很開心」 等基本情緒
- 高情緒粒度:能具體表達「我感到失望」、「我覺得沮喪」、「我有點焦慮」等更細緻的情緒狀態
- 為甚麼情緒粒度會普遍低落呢? 因為左右腦的發展有不對稱性。且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左腦的發展,對於右腦。且容易在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將情緒經驗與語言學習結合。
- 情緒粒度的重要性因為如果能知道自己目前的負向情緒與強度節可降低杏仁核的活動,可舒緩情緒。對於正向情緒也能因為辨識出而強化與儲存它。成為心裡儲蓄資本。
- 要怎麼提升情緒粒度呢?
- 豐富情緒詞彙
- 學習察覺與辨識情緒
- 學習表達與調節情緒讓
- 感性帶路 (夢想、目標),以理性成事(規劃、執行)
- 社會情緒學習 (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學習最佳年齡:3~12 歲
第二節 連結左右腦 學會情緒察覺與辨識
- 為什麼培養正向情緒很重要:因為相對於負向情緒,正向情緒很容易被稍縱即逝需要刻意去感受且記住正向詞彙愈多,對生活的感受就越豐富培養
- 正向情緒的四步驟
- 發現:注意到今天和朋友一起去公園野餐時,天氣很好,朋友們都很開心地分享美食,感受到溫暖和喜悅的心情。
- 強化:仔細品味這個時刻,觀察到朋友們的笑容,感受陽光的溫度,欣賞美食的香氣,讓這些美好的感受更加深刻。
- 儲存:拍下照片紀念,或在日記中寫下當下的感受,記錄這個愉快的經驗。這特別重要,因為正向情緒容易稍縱即逝,需要刻意去感受且記住。
- 創造:計劃下次的野餐活動,邀請更多朋友參加,主動創造更多這樣美好的時刻。
- 大腦不容易記住快樂的經歷
- 對幼兒來說,重要的四種正向情緒
- 開心:孩子收到期待已久的生日禮物時,臉上綻放燦爛的笑容,迫不及待地打開禮物,全身充滿喜悅的能量,手舞足蹈地表達他的開心。
- 舒服:舒服是一種放鬆、安心的正向情緒感受。冬天泡在溫暖的熱水澡裡,感受水溫包覆全身,肌肉放鬆,身心都沉浸在愉悅的感覺中。
- 得意:對自己的表現或成就感到自豪和滿意的正向情緒。小朋友學會騎腳踏車後,第一次成功騎完一小段路,開心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新技能,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為自己的進步感到得意
- 驚喜:在意料之外遇到令人感到開心的事物時產生的正向情緒。孩子回到家,發現客廳布置得很特別,爸爸媽媽準備了一個驚喜生日派對,當打開門看到所有親朋好友一起喊「驚喜!」時,臉上露出既驚訝又開心的表情。
- 對幼兒來說,重要的六種負向情緒
- 失望:望或願望沒有實現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孩子期待今天可以去遊樂園玩,但因為下大雨不得不取消行程,心裡感到很失望,垂頭喪氣地坐在窗邊看著雨滴。
- 無聊:一種對當前情境或活動缺乏興趣和投入感的消極情緒狀態。孩子在假日沒有任何活動安排,坐在沙發上不停地轉來轉去,一會兒拿起玩具又放下,一會兒看看電視又關掉,表現出明顯的無聊和煩躁情緒。
- 討厭:對人、事、物感到反感和不喜歡的負面情緒。孩子吃到自己最不喜歡的青椒時,皺著眉頭把食物推開,表情和肢體動作都在表達他對這個食物的討厭,甚至可能會說:「我不要吃這個!」
- 難過:內心感到沉重、痛苦的負面情緒狀態。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不小心摔壞了,看著破碎的玩具,眼眶泛淚,低著頭不說話,表現出難過的情緒。
- 害怕:對威脅或危險的感知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孩子第一次去看牙醫時,看到陌生的環境和醫療器材,緊緊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敢鬆手,身體微微發抖,表現出害怕的情緒。
- 生氣:因不滿或受到冒犯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反應。孩子在積木區玩耍時,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他辛苦搭建的城堡,他的臉瞬間漲紅,大叫「你為什麼要弄壞我的積木!」,生氣地跺腳或揮舞手臂表達自己的不滿。
- 孩子容易會有負面情緒的4種原因
- 不要
- 要
- 好累
- 好餓
- 正向情緒是幸福的核心,負向情緒是生存的基礎
第三節 連結上下腦 學會情緒表達與調節
- 邊緣系統 (情緒腦=下腦) —> 會進行快速的情緒反應
- 新皮質 (理性腦=上腦) —> 會進行緩慢謹慎的理性反應
- 情緒管理=整合上下腦情緒很容易蓋過理性 因為杏仁核一出生就成熟,大腦皮質需透過後天培養才會成熟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 情緒失控時可採用 EEG 腦波法
- 無效的溝通話語:我告訴你多少次了
- EEG 腦波法 適用 3~8 歲孩子
- Ease:先安頓身體 (腦幹) —> 先不採否定的方式,可以先陳述觀察或事實,可以蹲低看孩子的眼睛,用手輕拍他。 例:我發現你很喜歡用不同的方式溜滑梯喔!+動作
- Empathize:再同理情緒 (杏仁核) —> 例:現在因為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你不能用想要的方式溜滑梯,你一定覺得很討厭吧
- Guide:後引導規範 (前額葉) —>可以採取 1.說理 2.選擇 3.轉離 說理 例:大家一起玩的時候,一定要從樓梯上去,這樣才不會危險 選擇 例:你想要去盪鞦韆,還是要和小朋友排隊玩溜滑梯呢? 轉離 例:疑,那邊好像有漂亮的花,讓我們去看看吧3歲前非針對基本需求,可以大量採取轉離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