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了「如何建立高信任的團隊文化」,今天來聊聊一個現實又棘手的挑戰:
「主管該怎麼帶能力還不到位的成員?」
很多主管一開始都懷著好意:「我給機會、也願意教,只要他努力就好!」
但慢慢地,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光有好意是不夠的。

剛開始管理時不夠理解不同人的情況,錯過一些有潛力的人才,或是浪費太多時間在不值得培養的人身上。
後來學會可以「能力 × 意願矩陣」來思考這個問題:
| | 意願高 | 意願低 |
| 能力高 | 💎 核心人才 | 🧨 需要激勵 |
| 能力低 | 🌱 可培養者 | ❗ 需判斷去留 |
今天我們重點聚焦在左下角這群人🌱:
當我們遇到「能力不夠,但有意願」的成員時,這邊是最值得投資的潛力型成員,該怎麼有效帶領,協助他們成長?
而不是一不小心,就變成「我來做比較快」,最後主管累死、團隊沒長大。
1. 先釐清:是「不會做」,還是「不想做」?
別急著下結論說「他能力不夠」,先判斷到底是哪種情況:
📌 你可以先問自己:
- 是不是沒教清楚?還是他真的做不到?
- 他是卡在技能,還是其實不認同這個任務的價值?
👉 如果是「不會做」:你要教
👉 如果是「不想做」:你要談動機或目標一致性
👉 如果是「不會也不想」:就進入淘汰評估階段了
2. 把模糊的「能力問題」轉化為具體可改進的行為
主管最常犯的錯,就是說得太抽象。
❌「你表現不夠好」
✅「你這次報告的結論跳太快,導致我方難以決策,能加上邏輯推導過程嗎?」
❌「你要更積極」
✅「我希望下次開會時,你能主動提一個解法,讓大家有討論的起點。」
👉 明確的行為回饋,才能讓對方知道要怎麼改,也才好追蹤改善狀況。
3. 一步步建立「成長計畫」,不要一次全丟下去
你想讓對方成長,不是把整包任務壓下去,而是設計一個「可學習的成長路徑」。
📌 建議的節奏是:
1️⃣ 明確定義要補強的「一項能力」
2️⃣ 給出具體任務演練的機會
3️⃣ 定期回饋與調整,觀察學習進度
4️⃣ 若成長穩定,再加深挑戰範圍
✅ 你可以說:「我發現你在資料分析這塊還不熟,這週你先負責整理數據,下週我們一起討論怎麼分析與簡報。」
👉 成長是一條路,不是跳躍式升級,主管的角色是陪走這段路,而不是期待瞬間變身。
4. 給挑戰,但不丟包;設安全網,但不代做
有些主管太心急:「我給你做了啊,你還做不好,我來幫你收尾吧。」
久而久之,成員也習慣這種「有你幫忙就好」的依賴型合作。
📌 正確的授權策略是:
✅ 設定清楚界線:「這次會議簡報就你主導,我只幫你看一次草稿」
✅ 過程中觀察:不要直接接手,而是引導他修正方向
✅ 最後檢討:「這次做得不錯,下次你可以再挑戰更多主導角色」
目標不是讓任務完成得完美,而是讓他能力真正升級。
5. 到底該幫多久?什麼時候該考慮撤換?
這是最難的部分。
有些人能力雖然不到位,但你已經給了足夠資源、明確教學、也陪跑了一段時間,結果還是沒起色。
📌 如果你發現這幾件事都成立:
✅ 明確回饋已經給過
✅ 學習機會與支援也都提供
✅ 當事人依舊沒有行動或改變意願
那麼,是時候啟動更嚴肅的對話與決策。
你可以這樣開場:
「我觀察這段時間我們投入了不少資源協助你學習,但目前進度仍有落差,我們需要一起檢視未來這個職位是否還合適。」
結語:主管不能替每個人完成任務,但可以幫助他們變得有能力完成
✅ 當你能把「能力不足」變成「學習挑戰」,成員會開始願意嘗試
✅ 當你願意給出成長地圖,而不是單一任務,團隊會知道方向
✅ 最終,好的主管不是用時間補洞,而是用設計讓人升級
明天繼續聊——如果你想避免這些困境,那要怎麼選對人?主管該如何挑選真正合適的團隊成員?
——
一線主管生存包,與你一起成長,每天一點進步!
也歡迎來 airAI.tw 聊聊管理、AI 與數位轉型的現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