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代,課堂寫筆記,家裡寫作業,記憶最深的就是紙上振筆直書,還有很多時候必要的塗塗改改。反正,那個時代的課堂學習和「寫」、「筆」是時刻相隨的。此外,各式各樣須要握筆紙上寫字的功課裡,最費事的要算是作文了。
所謂的「文思泉湧」、「落筆成章」,學齡時的自己是不敢想的。若作文功課是要求在規定的卷子上完成的話,那麼為了作品的無暇呈現,就須分階段完成。作文內容首要注重「文情並茂」,當然還得符合制式規定的工整書寫。一般都會在其他紙張上打好草稿,等到自己滿意整篇文章之後,再小心翼翼的謄寫過去,才算大功告成。
這種「搖筆桿」寫文章的記憶已經遙遠了,當時還是學習寫作的初級階段,先不說文思構想的艱澀,單單完成一篇作文,就要耗掉不少的時間。再因修改、或重寫,不丟棄幾個紙團,且能一氣呵成的同學,應可被歸類為「才子」了。這麼辛苦寫寫、改改之後,也才能完成一篇可以交卷的作文習題,想起來都還覺得工程浩大。如今回想起來,感覺有點像是上輩子的事了。
多年前, 有一首校園民歌「情書團」,描寫的就是三番兩次修改一封情書,最後留下滿桌底下的紙團。紙短情長,耗盡心力,且嘔心瀝血完成一封可能影響一生幸福的信,也算求仁得仁。只是不斷湧現的情意,每次又得重寫一次,是真的會對視力和手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真的折煞了當事人的靈魂。以前的人,真的很辛苦,尤其思想豐富且敏銳的昔日文人寫手(Writer)。
新時代的年輕朋友,對這樣的「遠古神話」可能很難想像。畢竟文明科技的進化,3C產品幾乎可以處理日常的所有事情,「寫東西」自然不在話下,也就在彈指之間而已。
就說我剛上架的一本實體書,內容總共近十一萬字,寫作的過程完全沒有使用過筆,也從來沒有用「手寫板」書寫。我曾去國近二十載,工作語言都是英文,因此早忘了「注音輸入法」了。我使用的是自學的「漢語拼音」,是比較接近英文打字的方法。那些已經化為紙上文字的作品,都是我一隻食指,或是兩個拇指在手機上敲出來的。
這感覺,對比唸書時代必備的超凡書寫技藝,差距之遠,彷如隔世。作為學習寫作的一員,心中的震撼還不止於此。
「作文」,應該只是「寫作」領域的基本雛型。有所謂的文字「寫作」或是「創作」,就更加的複雜了。它須要更多面向的構思,除了需要各種知識和訊息以外,最重要的是「寫作」的「靈感」。
記得當年寫畢業論文時,當然那還是「搖筆桿」的時代。由於論文主題牽涉的內容既深且廣,須要不同階段的整篇構建。因此,很多時候不在室內時,臨時想到的資訊或是書寫靈感,都會拿出紙筆立刻記下來,回家再設法擠入已經完成的部份,甚至有必要時,必須推翻原來的論點。
類似這樣顛覆性的修改,或是添加,當然是精益求精的最佳體現。難的是,已經書寫完成的部份,必須大量翻修或刪除。這樣龐大的書寫量,和所需的精力,應該不是大多數現代寫手能夠理解的。
自己近一年多的公餘之暇寫作,很多時候,寫作的時間並不是在斗室之內。而是在晨運步行之際,或漫步夕陽餘暉時。更有些時候,是搭高鐵出差時,一個人入神,天馬行空想像時,就突破了一些字句和劇情細節的凌亂糾纏。
這時,只要拿出口袋裡的手機,找出既存的草稿,然後修改、刪除,或加入幾句。有時候趕寫幾個自認流暢的段落,留作稍後斟酌用。很多時候還會直接全面推翻,重寫。由於手機在手,可以立刻做大幅度的修改,也很快就可以再瀏覽幾次剛才完成的新草稿版本,這樣的順暢寫作感覺是難以言喻的。
有位知名作家,傳授諸多寫作技巧,其中有一個訣竅是「要敢寫、敢刪除」。這種豪氣,在紙上手寫的時代,那種難度和心理掙扎,現代的人能夠想像嗎?
包含自己尚未遺忘的記憶,我曾想過,是不是有人會為了不捨已經完成的寫作部份,而放棄了追求最佳作品的堅持,就勉為其難截稿了?
我的推測是,書寫的難度,多少會限制了想像,阻礙了靈感的發揮。而這「謎團」,拿到電腦科技昌明的現代,不再是、也不應該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了。身為「幸福的現代寫手」,書寫和創作的便利性已經擺在眼前,也是所有寫手習以為常的環境了。
人工智慧的再進一步普及,已經勢不可擋,「幸福的現代寫手」就更應該發揮最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著力在人間人味的紀錄,進而更大幅度的宣揚人性的光輝,延續人類文明,才不會浪費了現代科技所帶給人類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