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5 分鐘有些混亂,因為我沒有事先想好要做什麼任務,直到前一分鐘才臨時決定。 最後我選擇處理那些過去幾次 5 分鐘實驗中遺留下來的雜物——這些東西一直沒整理,堆在角落,讓櫃子顯得凌亂不堪。 當我按下計時器的瞬間,心中也一度浮現:「這些真的值得現在做嗎?」但說真的,正是因為不知道該放哪裡,我才一直擱著沒處理,空間也因此越來越雜。
而當計時器啟動的那一刻,一切疑問都消失了——「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 我發現,這個習慣對我真的非常有效。就像電燈開關一樣,只要「一按」,沒有緩衝、沒有猶豫、沒有不安或拖延,瞬間就進入執行狀態。這個當下不容思考太多,只有「做」這個選項。
我也體會到,之所以遲遲不處理那些酒精棉片、眼罩、濕紙巾等雜物,是因為內心沒有在第一秒就做出決定。但在只給自己 1–2 秒決定它們的去處時,我竟然能很快想到解法,那一刻的心理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在讀的《12 週完成一年工作》中的觀念——當時間被限制時,我們反而能完成高強度的任務。沒有時間多想,就會自動進入解決模式。或許,那些原本多出來的時間,裝的其實只是焦慮、猶豫、還有懶得行動的藉口。 如果能將這些情緒壓縮或暫時放下,就能創造出短時間高效率的成果。
說起來每天 5 分鐘整理後,再花 10 分鐘寫下這些心得,其實也挺耗時的。但它帶來的收穫與反思,真的非常豐厚。這種記錄就像是一種生活的回饋、一場自我對話的整合。 以前的我喜歡閱讀;而現在的我,很享受這樣持續產出與整理思緒的輸出過程。 不曉得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曾想過,為自己做些好玩又有意義的事呢? 如果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和我分享——我們可以一起動起來,為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