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呢個「快、狠、準」嘅創業世界,「慢」好似變成咗一個禁忌。
從「Growth Hacking」到「Blitzscaling」,所有人都好似喺同一條賽道上狂奔,生怕慢一步就會錯失所有機會。
但係,我想問一個看似簡單嘅問題:我哋究竟為咩咁趕?
慢,唔代表懶惰
過去半年,我嘅創業路上,有意識地嘗試咗「放慢腳步」嘅策略,最初係因為疲倦,但漸漸發現,「慢」原來唔係障礙,而係一種超能力。
「慢」唔等於懶惰,而係一種深思熟慮嘅選擇 — 放棄一時嘅衝刺 (衝動?),換嚟長遠嘅可持續性。
「快」嘅代價,你計過未?
「快」嘅背後,其實隱藏住好多我哋少提及嘅代價:
- 錯誤決策嘅成本:太急會令你跳過必要嘅思考步驟,作出錯誤判斷
- 身心健康嘅透支:連續作戰嘅疲勞,最終會變成倦怠 (Burnout),甚至抑鬱
- 關係嘅流失:忽略朋友同家人,損失咗最珍貴嘅支持系統
- 創意思維嘅枯竭:創新需要空間,需要發呆,需要無所事事嘅時間

如何平衡速度與長期福祉?
商業歷史話你知:慢者生存
相反,歷史告訴我哋,真正能夠長存嘅企業,往往唔係跑得最快嘅:
- Mailchimp 花咗超過16年時間先至成為十億美金公司,但佢哋冇燒盡風投資金,反而靠紮實嘅產品同服務贏得用戶信任
- Patagonia 嘅創辦人Yvon Chouinard一直堅持「慢增長」,專注可持續發展,唔係盲目擴張,結果建立咗一個長青嘅品牌
- Basecamp 嘅創辦人Jason Fried曾經話過:「增長唔應該係目標,做出好產品先至係」。佢哋公司拒絕咗無數次嘅收購,堅持自己嘅節奏。
呢啲例子提醒我哋,真正嘅成功唔係喺100米衝刺,而係喺馬拉松。
放慢腳步嘅四個具體做法
作為創業者,點樣先可以有意識地「放慢」但唔影響進步?以下係我嘅四個實踐:
1. 設立「無干擾日」
每個星期,我會預留一日完全唔回email、唔開會、唔睇社交媒體,專注喺思考同創作上。呢一日產出嘅嘢,往往比其他五日加埋仲要多。
2. 實行「最小步伐法則」
將每一個大目標分拆成細到不能再細嘅步驟,每次只專注喺眼前一步。例如我想做podcast,第一步唔係諗點吸引十萬聽眾,而係「今日錄一條一分鐘嘅聲音」。
3. 定期進行「思考日記」
每日花15分鐘寫低三個問題嘅答案:
- 今日我學到啲乜?
- 有咩嘢我可以做得更好?
- 下一步最重要嘅行動係咩?
呢個習慣幫我將隱性經驗轉化為顯性知識,避免重複犯錯。
4. 制定「成功指標多元化」
我唔再單以收入或用戶數為成功標準,而係加入咗「學習新技能嘅數量」、「工作滿意度」、「生活平衡感」等指標,令自己唔會為咗表面嘅增長而犧牲真正嘅價值。

實現平衡的生產力
放慢,係為咗走得更遠
喺創業路上放慢腳步,唔係認輸,而係一種智慧。
就好似長跑健將,知道點樣控制呼吸同步伐,先可以跑完全程;或者好似廚師,知道有啲菜式一定要慢火煮,先可以入味。
創業亦然,有時候需要快,有時候必須慢,關鍵係你有冇自主權去選擇自己嘅節奏,而唔係被市場、被投資者、被競爭對手牽住鼻子走。
邀請你一齊慢
如果你都想嘗試放慢腳步,不如由一個簡單嘅練習開始:
今日,花30分鐘坐低,唔做任何嘢,唔諗任何嘢,淨係靜靜感受當下。
然後問自己:「我真正想要嘅係咩?我嘅步伐係咪真係適合我?」
記住,喺創業路上,贏家唔一定係跑得最快嘅人,而係可以跑得最耐嘅人。
你嘅創業步伐係點?有冇試過刻意放慢腳步?歡迎喺留言區同我分享你嘅經驗同體會。
—
我係 Kevin,一人創業者,呢個係我嘅「創業毅行」系列第二篇。每日我會分享我嘅創業心得同埋挑戰,希望可以同大家一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