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讓你立刻省下時間的技巧──《把時間買回來》
——精明人不靠加班,而是靠方法贏時間
你是否也常有這樣的感受?
應用程式多到眼花撩亂,你的注意力被不斷分散。
看到不喜歡的內容就滑走,A平台看完馬上跳去B平台,即使兩邊都刷完了,還是會忍不住回頭再看一眼。
這種注意力的碎片化,讓我們對任何事都變得越來越沒耐性。
於是,當你開始尋找捷徑,希望做事更有效率,結果反而落入「事倍功半」的陷阱。
本書作者提出了4個能幫你節省時間、產出高能量的技巧。
▎第一步:為自己或團隊設定預算上限
作者分享一個「50美元的萬用預算規則」:
讓每個部門擁有50美元的可自由支配金額,不需請示上級、只需事後回報。這樣能快速解決小問題、加快處理流程,也避免資源配置的繁瑣與延誤。
那如果你不是企業主呢?
我嘗試把這個概念用在個人生活上:
例如,在每月月初時,替「玩樂開支」預先規劃好 2,000 元的預算。
這樣做的好處是:
1. 遇到要不要花錢的選擇時,不再糾結。
2. 消費更有界線與意識,減少「花錢焦慮」。
3. 省下來的不是錢,而是時間與心理能量。
簡單來說,先設限,就能更快做決定。
▎第二步:處理會「重複發生」的事
如果一件事常常重複發生,那就該建立一套可以複製的處理流程。
作者建議,訓練助理模仿自己的思維方式,能讓助理代替自己處理日常決策與問題。
這不只是省事,更是一種信任與責任的轉移。
我們雖然不是老闆,也沒助理,但可以靠 AI 工具(像是 ChatGPT、Notion、Canva 等),建立自己的「處理模板」或「標準流程清單」。
每當類似問題出現時,照著跑一次流程,不但解決問題,也減少了思考與煩躁。
▎第三步:完成的定義(簡稱:DOD)
作者舉例,他對公司各階層員工都要用DOD。
一月一日提交。「事實」。
我有自信資訊會正確無誤。「感受」。
閱讀報告的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他們需要的資料。「功能」。
作者建議,每個任務都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完成標準:
1. 事實:有哪些非實現不可的準則?
2. 感受:這項任務完成時,你和其他人有哪些感受?
3. 功能:這項任務完成時,能如何幫到他人?
有時,我寫完一篇文章後,會覺得已經完成,但只是「結束」而非「真正完成」。
一篇完整的內容,是邏輯通順、格式排好、能讓讀者立即理解與應用。
這個標準,也讓我檢查自己的工作,不再只是「完成度」,而是「內容品質」。
▎第四步:運用131法則
1. 口頭定義出「一個」問題。
2. 提出「三個」能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
3. 從可能解決的方法中,提出「一個」建議。
這個方法強調:不要只帶著問題來,還要帶著解決辦法。
你想想這樣的情境:
當你的員工都帶著問題來找你時,而你把所有問題都解決完之後,我想你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能量處理重要的事。
然而,它的價值在於,培養團隊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事事都必須老闆親自處理的情況。
我覺得這個方法,很適合用在自己身上。
下次面對猶豫不決的情況時,先寫出三個可能選擇,再選出最可行的那一個,而不是卡在原地不動。
▎放下「只有我能解決」的心態
你把自己當超人,自以為任何事情不能沒有你。但相反的,你每件事都親自解決問題的同時,就等於搶走別人「學習的機會」。
如果你哪一天倒下,公司不就完蛋了?我想你也不希望有這一天的到來。
作者提出的舉例:
1. 行銷長問你廣告文案怎麼寫。但他應該是這方面的專業。
2. 行政助理問你公司該用哪款線上工具。但他應該要比你清楚哪個工具比較好?
我看到作者出的舉例,也很認同他的觀點。
老闆雇傭人才,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請了之後,跑來問關於自身專業領域的問題。
當然,身為老闆的你可能每件事都精通,但不可能樣樣都最強。
所以,當你放下控制慾與自我中心後,會出現這四種轉變:
1. 賦予權力:團隊成員會開始主動找答案,而非等命令。
2. 探索:你要求提出方案而非問題,創造力自然會被激發。
3. 風險承擔:每個人對成果都有份,責任與動力就會提升。
4. 高效能:你要求員工使用省時四個技巧,他們也會把這四招用在自己的下屬,這樣一來每個人生產效能都會提高。
▎總結:不只是節省時間,而是釋放空間
運用這四個技巧,不只是幫你省下幾小時的瑣碎時間,重要的是:
1. 讓你把心力投入真正重要的事。
2. 建立可複製、可委託的工作模板。
3. 卸下「萬能工作者」的角色,回到創造與決策的位置。
如同前面文章提到:
「擁有一億美元資產的公司,絕不是靠價值十美元的打雜創造出來的」。
所以,你擁有的專業值得用在高產值、高能量的任務上,而不是消耗在價值十塊的瑣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