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參.拜無厭足王
修行法門:菩薩如幻解脫
無厭足王,梵文 Anala,又稱滿足王。善財至多羅幢城,參詣無厭足王,無厭足王為其解說「菩薩如幻解脫」。

善財童子 拜無厭足王
摘自《華嚴經.入法界品》
第十七參.拜無厭足王 【五十三參目錄】
【經文】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踴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遍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捨十力心。
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佈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婬,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童子依眾人語,尋即往詣。
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間錯以為輪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其臍,雜寶為鈴恆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
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而繫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遶共理王事。其前復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執持器仗,攘臂瞋目,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罰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煮,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叫,譬如眾合大地獄中。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
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
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
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
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
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牆周匝圍遶,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承旨。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
「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
「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
「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遶無數匝,辭退而去。
續… (第十八參) 拜大光王
見 :【五十三參目錄】
***
按 : 五十三參的啟示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