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2. 注釋
1. 顓臾:魯國附近的一個小國或邑。
2. 季氏:當時掌握魯國實權的大夫家族。
3. 社稷之臣:受國家封任、有正當地位的臣屬。
4. 陳力就列:盡自己的力量去做應做的事。
5. 虎兕出於柙:猛獸出籠,比喻禍患來自管理不善。
6. 蕭牆之內:指家庭或內部,比喻禍患來自內部。
7. 修文德:修養仁政與道德教化。
8. 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內心想做卻要找藉口辯解。
3. 白話文
季氏打算攻打顓臾,冉有與季路去見孔子說明。孔子問冉有:「難道這不是你們的錯嗎?顓臾是先王所封的地方,也在魯國領地內,是國家的臣屬,為何要攻打它?」
冉有說:「是季氏想這麼做的,我們並不想。」
孔子說:「冉有啊!周任說過:『要盡力任事,不能勝任就退下。』眼看危難卻不支撐,將傾倒卻不扶助,這樣要你們這些輔臣有什麼用?虎和犀牛逃出籠子,龜玉毀在盒中,是誰的錯呢?」
冉有說:「顓臾堅固又靠近費地,如不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的憂患。」
孔子說:「我討厭那些明明想要卻找藉口的人。我聽說有國有家者,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不怕貧窮而怕人心不安。只要公平,就不會貧困;只要和睦,就不會人少;只要安定,就不會傾覆。
如果遠方的人不歸服,就應修養德政吸引他們,等他們來了,要使他們安心。
現在你們身為輔臣,遠人不服卻無法招來,國內分裂又無法穩固,反而要在國內發動戰爭。我擔心季孫真正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家內部啊!」
4. 結論
這段對話展現孔子反對不義之戰、重視內政與德治的立場,他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外患,而是內部失德與無能。
啟示
1. 不義之戰不可為:攻伐臣屬是違反道義的行為。
2. 輔臣應盡責任:身居輔位卻推諉,是失職與偽善。
3. 德治重於武力:以德服人、安內攘外,才是治國正道。
4. 禍患常生於內部:真正的危機往往來自自身內部失序。
二、
1.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2. 注釋
1. 天下有道:天下有正道,政治清明。
2.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制、音樂、戰爭由天子統一主導。
3. 無道:指政治混亂、無法無天。
4. 自諸侯出:由諸侯越權作主。
5. 希不失:難以不喪失國位,表示延續艱難。
6. 大夫、陪臣:地位次於諸侯的官與家臣。
7. 政不在大夫、庶人不議:政治由君主掌握,臣民不干政、不妄議。
3. 白話文
孔子說:「天下有正道時,禮儀、音樂、戰爭等權力都由天子來主導;若天下無道,就會由諸侯擅自行事。諸侯一旦奪權,大概十代內難以不滅亡;若是大夫奪權,大概五代就會喪國;若是家臣掌握國政,大概三代就難以維繫。天下有道,政治就不該操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百姓也不該議論政事。」
4. 結論
孔子強調政治秩序的層級與正統性,他認為禮樂征伐應由天子主導,若權力下移則預示混亂與滅亡,並警戒權臣與庶人不可干政,以守社稷安定。
啟示
1. 秩序不可顛倒:各司其職,才能保天下安定。
2. 權力下移預示亂象:越權即是亂政之始。
3. 治國須守制度:政治運作應回歸正軌,非人治而是法治。
4. 防微杜漸:從權力微變中警醒,避免災禍漸起。
三、
1. 原文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2. 注釋
1. 祿之去公室:俸祿已從君主手中轉移出去,不由君主掌控。
2. 五世矣:已有五代人。
3. 政逮於大夫:政權已落入大夫之手。
4. 四世矣:已有四代人。
5. 三桓:魯國的三個強大卿族,分別為季氏、孟氏、叔孫氏。
6. 微矣:將衰微、滅亡。
3. 白話文
孔子說:「俸祿從國君手中流失,已經五代;政權轉移到大夫之手,也已有四代;所以,像三桓這樣的卿大夫家族,他們的子孫也將難以延續下去。」
4. 結論
孔子指出政權與財權失控的嚴重後果,提醒當權者若讓權力長期離開正統之君,終將導致政局崩解,連強盛家族也難逃衰亡。
啟示
1. 權力應回歸正統:政祿不歸公室,則國將不國。
2. 家族興衰繫於制度:再強的家族也不能違背政治規律。
3. 歷史是警鐘:孔子用「幾世」來示警,不可忽視積弊。
4. 制度失衡,禍起蕭牆:內部權力錯置,才是真正的危機根源。
四、
1.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 注釋
1. 益者三友:對自身有益的三種朋友。
2. 損者三友:對自身有害的三種朋友。
3. 友直:與正直的人為友。
4. 友諒:與誠信守諾的人為友。
5. 友多聞:與學識廣博的人為友。
6. 友便辟:與迎合他人、是非不分的人為友。
7. 友善柔:與過度柔順、不敢諫言的人為友。
8. 友便佞:與巧言令色、善於諂媚的人為友。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三種朋友對人有益,也有三種朋友對人有害。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博學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與逢迎諂媚的、過度柔順的、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則有害。」
4. 結論
孔子提醒人應慎選朋友,交友不僅影響品格,也決定人生方向,與正直誠信且有學識的人為友,才能互相砥礪,共同進步。
啟示
1. 擇友如擇師:朋友是人格的鏡子,選對朋友尤為關鍵。
2. 德行為本,才識為輔:不僅看能力,更要重視品德。
3. 遠離諂媚之人:巧言令色者,往往心術不正,須防其害。
4. 朋友之道,在於互益:真正的朋友,能指引你成長,而非拖你下水。
五、
1.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2. 注釋
1. 益者三樂:有益身心的三種快樂。
2. 損者三樂:有害品行的三種快樂。
3. 樂節禮樂:喜愛合乎禮節的音樂與儀式。
4. 樂道人之善:喜歡稱讚他人的優點與善行。
5. 樂多賢友:喜歡與賢德之人交往。
6. 樂驕樂:沉迷於自滿與驕矜。
7. 樂佚遊:沉溺於放縱遊樂。
8. 樂宴樂:貪戀宴會飲樂之事。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三種快樂對人有益,也有三種快樂對人有害。喜歡遵禮守節的音樂、喜歡稱讚他人的善行、喜歡與賢人為友,這些是有益的快樂;沉迷驕傲自滿、縱情遊樂與宴飲,這些是有害的快樂。」
4. 結論
孔子強調快樂應有節制與方向,君子所樂當有德義之本,若沉迷於驕矜放逸與宴飲之樂,終將損己敗德,樂而為害。
啟示
1. 快樂需有品味:有益的快樂能養心育德。
2. 節制是修養的根本:縱情享樂容易迷失。
3. 以善為樂,自得長久之歡:從助人與自修中獲得喜悅才是恆久之樂。
4. 選擇快樂的方式,就是選擇人生的方向。
六、
1.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 注釋
1. 侍於君子:在有德之人(如長輩、上級)身旁侍奉或與之對話。
2. 三愆:三種過失。
3.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對方未提及的話題就搶先發言,稱為輕躁。
4.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對方已談到話題卻不回應,稱為隱瞞。
5.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觀察對方面色(情緒)就說話,稱為盲目。
3. 白話文
孔子說:「在君子身旁侍奉時有三種錯誤:話題還沒談到就說話,這叫輕率;談到話題卻不回應,這叫藏私;沒看清對方的表情語氣就開口,這叫盲目。」
4. 結論
孔子提醒弟子在與君子對話時,要審時度勢、察言觀色,避免躁進、閉塞與盲動。
啟示
1. 說話要有分寸與時機:過早或過晚開口皆失禮。
2. 溝通需觀察對方情緒:察言觀色是待人接物的基本。
3. 不搶言也不藏話:坦誠且適時的表達,是君子之道。
4. 修辭與態度並重:會說話,更要會「看」與「等」。
七、
1.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2. 三戒:三種人生階段需注意的戒慎事項。
3. 少之時,血氣未定:年輕時,情緒慾望不穩定。
4. 戒之在色:要防範情慾誘惑。
5. 壯也,血氣方剛:壯年時,精力充沛、好強易爭。
6. 戒之在鬥:要避免爭鬥好勝。
7. 老也,血氣既衰:年老時,身體衰退,慾望轉向權利或財物。
8. 戒之在得:要警惕對利益的貪求。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一生中有三件要謹慎的事:年輕時血氣未穩,要防色慾;壯年時血氣旺盛,要防爭鬥;年老時血氣衰退,要防貪求名利。」
4. 結論
此章揭示君子一生中不同階段的修身之道,隨年齡變化,欲望轉移,當因時制宜、自我警惕,才能守住德行、不失本心。
啟示
1. 修身需審視人生階段的弱點:每個時期皆有不同挑戰。
2. 年輕重節制,中年重克己,晚年重淡泊:明白不同時期的戒慎重點。
3. 君子之德,在於持續的自我反省與克制。
4. 真正的成熟,是在慾望面前保持清醒與克制的能力。
八、
1.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2. 注釋
1. 三畏:指三種敬畏的對象或態度。
2. 畏天命:敬畏天意、命運與自然法則。
3. 大人:有德行或掌權的大人物。
4. 聖人之言:聖人或有智慧者的教誨。
5. 小人:品德淺薄、目光短淺的人。
6. 狎:親近而不尊敬。
7. 侮:輕視、侮辱。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樣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言語。小人因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對大人物不恭敬,還輕視聖人的教誨。」
4. 總結
這句話指出君子有敬畏之心,而小人則無所畏懼。孔子強調,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因此敬畏天地、權威與智慧,這是一種謙遜與自省的態度。
啟示:
1. 敬畏之心是品德的根本:有畏才有敬,有敬才有德。
2. 君子謙遜,小人狂妄:君子因理解而敬畏,小人因無知而輕慢。
3. 對智慧與權威的尊重:唯有尊重真理與德行,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九、
1.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2. 注釋
1. 生而知之者:天生就有智慧與知識的人。
2. 上也:最上等的人。
3. 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的人。
4. 次也:次一等的人。
5. 困而學之:遭遇困難時能發奮學習。
6. 又其次也:再次一等的人。
7. 困而不學:遇到困難卻不願學習。
8. 民斯為下矣:這樣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天生就懂得知識的人,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懂得知識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開始學習的,是再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那就是最下等的百姓了。」
4. 總結
這句話將人對知識的領悟能力與學習態度分為四個層次,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孔子指出,雖然天賦最好,但即使不是天生聰明,只要能學習,就值得肯定;唯有不學習的人,才是真正的下等。
啟示:
1. 學習是向上的途徑:即便不是天才,只要肯學習,就能提升自己。
2. 困境是學習的契機:越是在困難中越應該發奮學習。
3. 拒絕學習會淪為下等:不學習,不進步,就會被社會淘汰。
十、
1.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 注釋
1. 九思:君子應該時時思考的九件事。
2. 視思明:看東西要想清楚是否明察。
3. 聽思聰:聽事情要想清楚是否聽得正確。
4. 色思溫:臉色要和藹溫和。
5. 貌思恭:儀容要端莊恭敬。
6. 言思忠:說話要誠實忠厚。
7. 事思敬:做事要尊重認真。
8. 疑思問:遇到疑惑要懂得請教。
9. 忿思難:憤怒時要想到後果是否難以承擔。
10. 見得思義:見到利益要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件應該思考的事:看東西要想是否看得清楚,聽東西要想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要想是否溫和,儀容要想是否恭敬,說話要想是否忠誠,做事要想是否恭敬,有疑問時要想是否應該請教,生氣時要想是否會有困難,看到利益時要想是否合乎義理。」
4. 總結
這段話具體描述了君子應當時時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觀察、聆聽到情緒與價值判斷,都應該有周全的考慮。孔子藉由「九思」為君子的修養提供了實踐準則。
啟示:
1. 修養重在內省:君子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思想與行為。
2. 言行須合乎禮義:從說話到行為都不能脫離忠誠與道義。
3. 情緒要有節制:尤其在忿怒與見利時,更要冷靜思考,謹慎行動。
十一、
1.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2. 注釋
1. 見善如不及:看到善行就像趕不上似的,形容極力追求。
2. 見不善如探湯:看到惡事就像手伸進滾水裡一樣,形容極力避開。
3. 吾見其人矣:我見過這樣的人。
4. 吾聞其語矣:我聽過這樣的言論。
5. 隱居以求其志:隱居起來以實現自己的志向。
6. 行義以達其道:踐行道義以貫通自己的道德理想。
7. 未見其人也:我只聽過這種說法,但沒見過這樣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看到善行,就像怕趕不上似的;看到惡行,就像把手伸進滾水一樣地躲避。我見過這樣的人,我也聽過這樣的話。有人說隱居是為了追求志向,踐行道義是為了實現大道,我聽過這樣的話,但還沒見過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
4. 總結
這段話反映孔子對君子修養的高度期待:應該積極行善、嚴格避惡;不僅口頭談理想,更要付諸實踐。孔子肯定那些見善則趨、見惡則避的人,並指出空談理想卻無實踐者仍不夠理想。
啟示:
1. 見善要趨,見惡要避:真正的修養在於即知即行。
2. 貴在實踐而非空談:只說不做難以成為真正的君子。
3. 志向與行為需一致:有理想也要有實際行動去實現它。
十二、
1.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2. 注釋
1. 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國君,生活奢華。
2. 馬千駟:形容馬匹眾多,一駟為四匹馬,千駟即四千匹,象徵極大財富與權勢。
3. 無德而稱焉:沒有德行,卻沒有人稱讚他。
4. 伯夷叔齊:殷末周初的高士,寧餓死也不吃周的俘獲,表現極高節操。
5. 餓于首陽之下:在首陽山下餓死,表示他們守節寧死不屈。
6. 民到于今稱之:人民直到今天還稱頌他們。
7. 其斯之謂與:這正是所謂的吧?用來總結前文。
3. 白話文
齊景公擁有四千匹馬,地位權勢顯赫,但他死的時候,百姓因他無德而不稱讚他。伯夷和叔齊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下,也不失節義,人民直到今天還讚美他們。這就是那句話的意思吧?
4. 總結
這段話對比齊景公與伯夷叔齊,強調德行才是流芳百世的根本,而非財富與權勢。孔子用這個例子說明:真正值得稱頌的是有德之人,即使貧困、餓死,也會受到後世敬仰;而無德的富貴,終將被遺忘或批評。
啟示
1. 德行重於富貴:有德之人即使清貧,也能獲得世人尊敬。
2. 名聲來自德行:流芳百世的是德而非勢。
3. 人生價值在於內涵:追求內在道德比追求外在享樂更有意義。
十三、
1. 原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2. 注釋
1. 陳亢:孔子的學生,字子禽。
2. 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
3. 異聞:與平常不同的言論或教誨。
4. 獨立:孔子一人站著。
5. 趨而過庭:快步走過庭院,表示對父親的恭敬。
6. 詩:指《詩經》,為儒家重要經典。
7. 無以言:沒有學《詩經》,就不懂得合宜地表達自己。
8. 禮:指禮節、制度、行為準則。
9. 無以立:不懂禮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10. 遠其子:指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也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因親情而寬容放縱。
3. 白話文
陳亢問伯魚說:「你有聽過老師(孔子)對你特別的教導嗎?」伯魚回答說:「沒有特別的教誨。有一次父親獨自站著,我快步從庭院經過。他問:『你學《詩》了嗎?』我回答:『還沒有。』父親說:『不學《詩》,就無法合宜地言語。』我退下後便去學《詩》。過了幾天,父親又在那裡站著,我又從庭院走過。他問:『你學《禮》了嗎?』我說:『還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法立身做人。』我退下後便去學《禮》。我聽到的只有這兩句話。」
陳亢聽完之後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三個收穫:學到了詩、學到了禮,還學到了君子對兒子也能保持距離、不縱容親情的態度。」
4. 總結
這段記述孔子對兒子的教誨簡明而深刻,從中可見儒家對「詩」與「禮」的重視,也展現君子在親情與原則之間的分寸拿捏。孔子沒有因為鯉是兒子而特殊對待,反而以一般弟子的方式對待他,體現出嚴謹的家教與教育精神。
啟示:
1. 學詩重在修辭與情感表達:不學詩則言語無文,不知人情。
2. 學禮重在立身與社會行為:不學禮則失規矩,難立於世。
3. 教育應一視同仁:真正的君子對子女與他人同樣嚴格,不徇私情,方能教出有德之人。
4. 從細節中學道理:陳亢的喜悅源於從簡單的話語中獲得多層次的智慧,展現儒家強調從生活細節中體悟道理的教學理念。
十四、
1. 原文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2. 注釋
1. 邦君:一國的君主。
2. 夫人:君主的正妻,地位崇高。
3. 小童:夫人自稱謙遜的詞語,表示謙卑自抑。
4. 邦人:本國的臣民。
5. 君夫人:對君主之妻的尊稱。
6. 寡小君:向外邦介紹君主之妻時所用的謙稱,意即「地位卑微的小君主之妻」。
7. 異邦人:外國人、他國之人。
8. 稱諸異邦:向他國提及或介紹時的稱呼方式。
3. 白話文
諸侯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是「小童」;本國的人民稱她為「君夫人」,對外國人介紹時稱她為「寡小君」;外國人稱她時,也說「君夫人」。
4.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對國君正妻在不同場合下的稱謂規範,體現了古人對稱謂禮制的重視。內外有別、謙遜有度,是古代貴族階層言語行為的重要準則。
啟示:
1. 稱謂有禮有節:依據身份與場合而變化稱呼,是古人重視等級與禮儀的表現。
2. 自謙為德:地位再高者,也應以謙詞自稱,顯示德行。
3. 中外交往有別:對內尊重,對外謙虛,是古代外交言語的重要特點。
4. 制度化的社會秩序:從一個簡單稱謂可見古代等級制度之縝密與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