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關人生重開機:為何做點「不想做的事」竟是驅動自己的神秘燃料?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生活中總有那麼些時刻,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提不起勁。可能是那份拖了許久的報告、健身房的會員卡、準備考試的厚重書本,或是僅僅是整理房間這個簡單的念頭。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焦慮感悄悄攀升,但身體就像被黏在原地,動彈不得。這種普遍存在的「拖延」現象,似乎是現代生活的一種常態,困擾著無數努力生活的人們。為何我們會陷入這種卡關狀態?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擺脫這種無力感,重新找回前進的動力?


過去我們常將拖延歸咎於「懶惰」或「意志力薄弱」。但若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心理與神經機制,會發現事情遠比想像中複雜。拖延不僅僅是時間管理的問題,它更深層地觸及到我們的情緒調節、動機系統,甚至是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而傳統的解決方法,如「再等等,等有感覺再做」、「先做點輕鬆的轉換心情」,甚至「依靠死線壓力」,往往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深無力感。這篇文章將帶領大家探索一個看似違反直覺,卻可能極為有效的策略:透過刻意進行一些「更困難」或「更不舒服」的活動,來重啟我們內在的動力引擎。聽起來很奇怪?讓我們先從理解拖延的本質開始。


卡關的癥結:不只是懶,是大腦的選擇迴路


普遍認為的拖延,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一種「自願性的延遲行為,即使知道延遲可能帶來負面後果」。這表示拖延者並非不了解後果,而是在行動的當下,大腦內部發生了某些機制,使得「延遲」這個選項勝出了。這並非單純的性格缺陷,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其成因多元,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的拖延源自於對失敗的深層恐懼,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乾脆不去開始,這是典型的「逃避型拖延」。害怕他人的評價、擔心達不到預期標準,使得啟動任務本身就伴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另一種類型是「決策癱瘓型拖延」。當面臨的選項過多,或者任務目標模糊不清時,光是決定「該從何下手」就足以讓人卡關。選擇的困難,加上對未知的不確定感,使得大腦傾向於維持現狀,避免做出可能錯誤的決定。還有一種看似矛盾的「享樂型拖延」,這些人聲稱在壓力下工作效率更高,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享受那種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這種模式往往伴隨著高度焦慮,且工作品質不一定穩定,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是一種損耗。最後,「完美主義型拖延」也很常見,過高的自我要求,使得任何一點瑕疵都難以容忍,害怕無法達到完美的結果,反而導致遲遲無法動手。


更深層來看,拖延與大腦的「時間不一致性」或稱為「現在偏誤」密切相關。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更看重眼前的、立即的回饋,而對於未來才能實現的獎勵或需要承擔的後果感受較不強烈。拖延時,逃避眼前任務不適感的「立即解脫」,其誘惑力往往大於未來完成任務所能帶來的滿足感或避免的懲罰。


同時,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大腦進行目標導向行為所需的一系列認知能力,如計畫、啟動、抑制干擾、工作記憶、自我監控等——的強弱也直接影響拖延程度。當這些功能較弱或受到壓力、疲勞影響時,啟動和維持任務的難度就會增加。因此,理解拖延的多樣性與深層原因,是找到有效對策的第一步,也讓我們明白,這並非簡單的「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大腦複雜運作下的一種結果。


動力之源:多巴胺的潮起潮落與無力感的關聯


談到動機與執行力,就不能不提大腦中的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長期以來多巴胺被冠上「快樂分子」的稱號,但這個標籤其實過於簡化。多巴胺的核心角色更在於「動機」與「驅動力」。它並非獎勵本身,而是驅使我們去「尋求」獎勵、學習新知識、達成目標的燃料。


當我們預期某件事可能帶來好處時,大腦中負責獎勵與動機的核心區域,如腹側被蓋區(VTA)和依核(Nucleus Accumbens)組成的中腦邊緣通路,就會釋放多巴胺,產生「想要」的感覺,驅動我們採取行動。


多巴胺的分泌模式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基礎多巴胺水平」(Tonic Dopamine),這是指我們在沒有特定刺激下的常態多巴胺濃度,它影響著我們整體的動機水平、情緒基調和對生活的熱情。基礎水平較高時,我們通常感覺更有活力、更願意嘗試新事物。另一種是「相位多巴胺釋放」(Phasic Dopamine),這是指因應特定的獎勵提示(例如看到美食、聽到手機通知聲)或實際獲得獎勵時,所出現的短暫、大量的多巴胺脈衝。這種脈衝強化了特定行為與獎勵之間的連結,促使我們重複該行為。


有趣的是,多巴胺系統的運作遵循著一種「高峰後必有低谷」的模式。當經歷一次強烈的多巴胺高峰(例如完成一項挑戰、享受一頓大餐、或甚至只是沉迷於社群媒體的短暫刺激)後,多巴胺水平並不會立刻回到基準線,而是會下降到一個比基準線更低的「低谷」。這個低谷的深度,通常與先前高峰的高度和來臨的速度成正比——高峰越高、越快出現,隨後的低谷就越深、越持久。


當我們處於拖延、感覺提不起勁的狀態時,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基礎多巴胺水平偏低,或是剛經歷了某種消耗(無論是建設性的努力還是無益的沉溺)後,正處於多巴胺的低谷期。在這種狀態下,啟動任何需要努力的任務都會感覺更加困難,因為大腦缺乏足夠的「驅動力」。


而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點是,不僅低谷的深度與高峰有關,從這個低谷「恢復」到正常基準線的速度,也與低谷本身的特性有關。這正是後續探討的策略所依賴的核心神經機制。了解多巴胺的潮起潮落,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動機狀態,是解開拖延枷鎖、找到有效驅動方法的關鍵所在。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拖延時,沉溺於那些提供廉價、快速多巴胺刺激的活動(如不斷滑手機看短影音、吃零食)長期下來反而會讓情況更糟。這種「多巴胺堆疊」行為,雖然暫時緩解了無聊或焦慮,卻可能使多巴胺受體變得不敏感,進一步拉低基礎多巴胺水平,讓我們對真正有意義、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務更加提不起勁,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逆勢操作:用「刻意不適」為動力系統按下重啟鍵


了解拖延與多巴胺的關聯後,我們來看看那個聽起來有點違反常理的策略:當感覺卡關、毫無動力時,主動去做一件比「維持現狀」或「做簡單分心事」感覺更困難、更費力、甚至更不舒服的事情。這聽起來像是自我折磨,為何反而能幫助我們脫困?關鍵在於理解這裡的「困難」與「不舒服」指的並非造成生理或心理創傷的行為,而是那些需要我們動用更多意志力、克服更大內部阻力的活動。


我們可以引入一個概念叫做「邊緣系統摩擦力」(Limbic Friction)。邊緣系統是大腦中處理情緒、動機和記憶的重要區域。當我們要進行某項任務時,邊緣系統會評估其難易度、吸引力、以及可能伴隨的情緒(如恐懼、厭惡、興奮等)。「摩擦力」就是指我們為了啟動或維持這項任務,需要克服的內部阻力。這種阻力可能來自於生理上的疲憊、心理上的焦慮、或是單純覺得任務枯燥乏味。拖延時,我們通常選擇的替代活動(如整理桌面而非寫報告),正是因為在「當下那一刻」,這些替代活動感受到的邊緣系統摩擦力,比主要任務來得低。


而「做更難的事」這個策略,就是要我們反其道而行。在卡關時,刻意選擇一個「當下」邊緣系統摩擦力顯著「更高」的活動。例如,原本癱在沙發上滑手機逃避運動,這時可以強迫自己立刻做一組(哪怕只有十下)標準伏地挺身,或是去沖個冷水澡(對多數人而言)。這些活動在當下引發的不適感或需要克服的阻力,遠大於繼續滑手機。這樣做,根據神經科學的觀點,等於是人為地、快速地「加深」或「加陡」了多巴胺的低谷。如同先前所述,更陡峭的低谷,反而能觸發更快速的反彈,讓多巴胺水平更快回到、甚至暫時超越基準線。就像是把彈簧往下壓得更深,放手時它反彈的高度和速度也會更大。


這種操作,等於是利用身體自身的調節機制,給予動力系統一個強力的「重啟訊號」。透過短暫而安全的「刻意不適」,我們打破了原本低迷、停滯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創造出一個更有利於行動的內在環境。這就好比電腦當機時,按下的強制重啟鍵,雖然過程短暫中斷,卻是為了讓系統恢復正常運作。


當然,再次強調,選擇的「困難活動」必須是安全的,目標是觸發神經系統的反應,而非造成傷害。理解了這個核心機制,我們就能更進一步探索,為何這種看似奇怪的方法,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都有其道理。


為何有效?「有益壓力」與大腦的適應奧秘


刻意讓自己經歷短暫不適或高強度努力,為何能有效地重啟動力?這背後涉及幾個有趣的生物學與心理學原理,它們共同解釋了這個現象。


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是「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個來自生物學的概念是指,許多對生物體在高劑量下有害的物質或壓力源,在低劑量下反而可能產生有益的刺激效應,激發生物體的防禦和修復機制,使其變得更強韌。適度的運動壓力能強化肌肉和心血管系統,短期的熱量限制可能帶來代謝益處,這些都是Hormesis的例子。


應用在我們的策略上,刻意選擇的、短暫的、安全的「困難」活動,可以被視為一種對身心系統施加的「有益壓力」(Eustress)。例如,短時間的冷水刺激,會瞬間啟動交感神經系統,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提升警覺性與專注力。當刺激結束後,身體為了恢復平衡,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帶來放鬆感,同時可能伴隨著腦內啡(Endorphins)等帶來愉悅感的神經化學物質釋放。


這個過程不僅能快速改變當下的生理狀態,長期規律進行,甚至可能增強情緒調節能力和壓力耐受度。同樣地,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爆發,也能迅速改變身體的代謝狀態和神經化學環境,達到類似的效果。


另一個相關的理論是心理學上的「對抗過程理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這個理論提出,許多情緒體驗之後,會跟隨著一個性質相反的次級情緒反應。例如,從高空跳傘的極度恐懼之後,著陸時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欣快感。應用到這裡,當我們主動選擇並完成了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強烈的解脫感、成就感,或是平靜感。這種由負轉正的強烈情緒對比,本身就可能提供一股動力,去面對先前逃避的任務。經歷過「更糟」的狀況後,原本的任務似乎變得不那麼令人卻步了。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也在其中扮演角色。當我們剛剛經歷過一件需要克服較大阻力的事情後,回過頭來看原本那個讓我們拖延的任務,它的相對難度在我們的感知中可能會下降。就像是先搬了一袋很重的水泥,再去提一袋米,會覺得米變輕了。這種認知的重新評估,降低了啟動主要任務的心理門檻。


成功克服一件(即使是無關的)困難小事,本身就能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信念。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在累積「我能做到」的證據,這對於打破因自我懷疑而產生的拖延循環,至關重要。這些多元的機制共同作用,使得「刻意不適」策略超越了單純的意志力對抗,成為一種巧妙運用身心反應模式的動力重啟技巧。


實戰指南:量身打造專屬的「動力重啟鈕」


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操作上,該如何找到並運用適合自己的「困難」活動,作為動力重啟的按鈕呢?關鍵在於「個人化」與「安全性」。對某個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對另一個人可能難如登天。因此,不存在標準答案,需要透過自我觀察與實驗來發掘。一個有趣的參考指標是「畏縮測試」(Cringe Test):如果光是想到某件安全的活動(例如用冷水洗臉、做幾下討厭的波比跳)就讓你下意識地皺眉頭、感到抗拒,那這件事很可能就具備了足夠的「邊緣系統摩擦力」,適合作為你的重啟工具。


以下提供一些多元化的「困難」選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偏好選擇嘗試:

  1. 生理不適型(務必注意安全,循序漸進):
    • 冷刺激: 不必一開始就挑戰全身冰塊浴。可以從用冷水沖洗手腕和臉部開始,逐漸嘗試冷水淋浴(哪怕只有30秒),或是將手短暫浸入冰水中。重點是那瞬間的不適感和身體的反應。
       
    • 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爆發: 在原地快速進行1分鐘的開合跳、高抬腿、波比跳或掌上壓。目標是讓心跳迅速加快,感受到身體的極限,而不是長時間的疲勞。
       
    • 靜態挑戰: 保持一個有挑戰性的瑜珈體式(如平板支撐、椅子式)一小段時間,專注於身體的感受和維持姿勢的努力。
       
    • 呼吸控制: 嘗試特定呼吸練習,例如「箱式呼吸法」(吸氣4秒、憋氣4秒、吐氣4秒、憋氣4秒),或者刻意拉長呼氣時間(如吸氣4秒,吐氣8秒),專注於控制呼吸的節律,這有時會帶來輕微的不適或專注力的挑戰。
       
  2. 認知/意志力挑戰型:
    • 立即處理另一件小麻煩: 馬上動手處理另一件你也在逃避的、相對較小但同樣令人有點煩躁的事情。可能是回覆那封一直不想點開的電子郵件,打一通有點尷尬但必要的電話,把水槽裡堆積的碗洗掉,或是整理那個塞滿雜物的抽屜。關鍵在於「立即行動」,克服啟動的阻力。
       
    • 高度專注練習: 找一個視覺焦點(例如牆上的一個小點),專注地凝視它一到兩分鐘,盡力排除雜念。這需要相當的認知控制力。
    • 刻意延遲滿足: 如果拖延時想做的分心事是吃零食或看影片,可以試著設定一個短暫的延遲時間(例如「先完成這小段工作再吃」),刻意練習抵抗誘惑的能力。

執行這些策略時,務必把握幾個原則。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特別是涉及冷刺激或高強度運動時,需評估自身健康狀況,切勿超出安全範圍。其次是個人化,找到真正對自己有「挑戰感」但又可行的活動。


短暫性也很重要,目標是快速打破僵局,通常不需要持續很長時間,幾十秒到幾分鐘即可。最後,要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去執行,理解這是為了重啟動力,而非自我懲罰,這樣才能更積極地運用這個工具。透過不斷嘗試,每個人都能找到幾個適合自己的、在卡關時能派上用場的「動力重啟按鈕」。


整合觀點:策略的邊界與更全面的動力方案


雖然「刻意不適」策略提供了一個新穎且基於神經科學的視角來對抗拖延,但必須認識到它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這並非解決所有動力問題的萬靈丹。它主要針對的是「狀態性」的拖延和動機缺乏——也就是那些偶發的、暫時性的卡關時刻。


當拖延已經成為一種長期、慢性的模式,或者與更深層的心理健康議題,如臨床上的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緊密相關時,單靠這個策略可能不足夠,甚至不恰當。這些情況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精神科評估與治療。自我啟動策略可以作為輔助,但不應取代正規的專業協助。


同時,要達到持續的動力和高效能,不能僅依賴單一技巧。將「刻意不適」策略融入一個更全面、更系統性的行為改變方案中,效果會更好。這意味著需要結合其他經過驗證的有效方法:


  • 釐清與分解任務: 將龐大、模糊的目標(例如「完成期末報告」)拆解成具體的、可管理的小步驟(「收集參考資料」、「撰寫第一段草稿」、「製作圖表」)。每完成一小步,都能帶來成就感,降低整體任務的畏懼感。
  • 優化時間管理: 運用如「番茄工作法」(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來維持專注節奏,或是「時間塊」(預先規劃好特定時間段處理特定任務)來確保重要事項有專屬時段。
  • 設計支持性環境: 主動減少環境中的干擾源。工作或讀書時,關閉不必要的網頁、手機通知,整理好桌面空間,營造一個有利於專注的氛圍。
  • 設定清晰有效的目標: 運用SMART原則(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有時限Time-bound)來設定目標,讓目標更清晰,更容易追蹤進度。
  • 建立社會支持與問責: 與朋友、家人、同事或學習夥伴分享你的目標和進度,互相鼓勵,形成正向的問責壓力。知道有人在關注,有時能提供額外的動力。
  • 健康的獎勵機制: 在完成階段性任務或達成目標後,給自己一些健康的獎勵(例如休息一下、聽喜歡的音樂、做些放鬆的活動),強化正向行為。但要留意避免用那些容易導致多巴胺陷阱的活動(如暴飲暴食、無節制地滑手機)作為獎勵。

更根本的是,維持健康的生理基礎對於長期的動機至關重要。充足且規律的睡眠、均衡的營養攝取、適度的規律運動,以及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正念練習),都是維持大腦健康運作、保持穩定動機水平的基礎。將「刻意不適」視為工具箱中的一個特殊工具,在特定時刻用來「破冰」,同時搭配其他基礎建設和策略,才能建立起更持久、更具韌性的動力系統。




重點摘要:

  • 拖延非懶惰: 拖延是複雜的心理現象,涉及情緒調節、動機系統、執行功能等多重因素,而非單純的意志力問題。
  • 多巴胺的角色: 多巴胺是動機的關鍵燃料,其水平的波動(高峰與低谷)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意願。拖延時常處於多巴胺低谷或基礎水平偏低狀態。
  • 低谷恢復關鍵: 從多巴胺低谷恢復的速度與低谷的「陡峭度」有關。更陡峭的低谷能觸發更快速的反彈。
  • 「刻意不適」策略: 在卡關時,主動進行比維持現狀「更困難」、需要克服更大內部阻力(邊緣系統摩擦力)的「安全」活動。
  • 作用機制: 此策略透過人為加深/加陡多巴胺低谷,觸發更快的多巴胺水平反彈;同時利用Hormesis(有益壓力)、對抗過程理論、對比效應及提升自我效能感等多重機制重啟動力。
  • 尋找重啟按鈕: 利用「畏縮測試」等方法,找到個人化、安全的「困難」活動(如冷刺激、短暫高強度運動、處理小麻煩等)。
  • 策略局限與整合: 此策略主要針對狀態性拖延,對慢性或與心理疾病相關的拖延需結合專業協助。應搭配任務分解、時間管理、環境設計、健康生活習慣等更全面的方案。
  • 核心目標: 最終目的是奪回行動主導權,透過理解與運用身心機制,更主動地應對拖延,實現個人目標。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70會員
419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是否常感覺明明投入大把時間,卻總像瞎忙一場,成就感低落?現代生活步調飛快,科技看似帶來便利,卻也常讓人陷入「越努力越沒效率」的怪圈。這裡會一起看看,為何我們會掉入這種生產力陷阱,並試著找出解方,學習如何找回專注、聰明工作,甚至探索「無所事事」的價值,最終目標是活出更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4/29
是否常感覺明明投入大把時間,卻總像瞎忙一場,成就感低落?現代生活步調飛快,科技看似帶來便利,卻也常讓人陷入「越努力越沒效率」的怪圈。這裡會一起看看,為何我們會掉入這種生產力陷阱,並試著找出解方,學習如何找回專注、聰明工作,甚至探索「無所事事」的價值,最終目標是活出更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4/26
生活步調飛快,追求成就的壓力常讓人不敢停歇,甚至連好好休息都可能感到罪惡?這種普遍的內耗感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解套?是時候深入看看休息的真正價值了。一起來探索,如何告別無效努力造成的倦怠循環,學習擁抱策略性的暫停,找到一種更聰明、也更善待自己的高效能平衡之道,活出更游刃有餘的狀態。
Thumbnail
2025/04/26
生活步調飛快,追求成就的壓力常讓人不敢停歇,甚至連好好休息都可能感到罪惡?這種普遍的內耗感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解套?是時候深入看看休息的真正價值了。一起來探索,如何告別無效努力造成的倦怠循環,學習擁抱策略性的暫停,找到一種更聰明、也更善待自己的高效能平衡之道,活出更游刃有餘的狀態。
Thumbnail
2025/04/25
驅動著行動力的多巴胺,既是助力也可能是個陷阱。習慣了靠咖啡、音樂或各種外在刺激來提升狀態,感覺很有效率,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對事物本身那份純粹的喜愛。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機制,學習如何找回並守護那份不需外求、真正持久的內在熱情。
Thumbnail
2025/04/25
驅動著行動力的多巴胺,既是助力也可能是個陷阱。習慣了靠咖啡、音樂或各種外在刺激來提升狀態,感覺很有效率,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對事物本身那份純粹的喜愛。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機制,學習如何找回並守護那份不需外求、真正持久的內在熱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幾天忙,一直沒空上來寫點什麼。 來到這個平台開始寫文章時,我就告訴自己,要在這裡學習寫作習慣、檢視自己的習慣,因為環境之故,也只有有上班的日子能夠上來寫文,而工作若是忙起來,又不受控制,所以要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儘可能依照原本的規劃,有上班的日子就儘量上來練習寫文及記錄自己的自我檢視。 這幾天裡
Thumbnail
這幾天忙,一直沒空上來寫點什麼。 來到這個平台開始寫文章時,我就告訴自己,要在這裡學習寫作習慣、檢視自己的習慣,因為環境之故,也只有有上班的日子能夠上來寫文,而工作若是忙起來,又不受控制,所以要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儘可能依照原本的規劃,有上班的日子就儘量上來練習寫文及記錄自己的自我檢視。 這幾天裡
Thumbnail
前幾天跟朋友吃飯時聊到,我是一個不太敢休息的人。 我每天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後、週末、放假、出國,所有空閒時間,都不斷地在「做事」。 做事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內容,例如:畫畫、寫文章、寫手帳、整理檔案、看書、聽影片、思考、創作、設計、製圖、寫字……等等,總結來說就是兩件事: 「產出」以及「輸入」。
Thumbnail
前幾天跟朋友吃飯時聊到,我是一個不太敢休息的人。 我每天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後、週末、放假、出國,所有空閒時間,都不斷地在「做事」。 做事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內容,例如:畫畫、寫文章、寫手帳、整理檔案、看書、聽影片、思考、創作、設計、製圖、寫字……等等,總結來說就是兩件事: 「產出」以及「輸入」。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自己想做很多事情,但卻總是提不起勁,無法開始行動?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罕見,許多人在面對新的挑戰或任務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幫助你突破這種瓶頸,讓你能夠積極行動起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提不起勁」的原因。很多時候,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過高,總覺得自己不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自己想做很多事情,但卻總是提不起勁,無法開始行動?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罕見,許多人在面對新的挑戰或任務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幫助你突破這種瓶頸,讓你能夠積極行動起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提不起勁」的原因。很多時候,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過高,總覺得自己不
Thumbnail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
Thumbnail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你不愛上班、又不想回家?你可曾想過讓自己「不想」的原因是什麼......
Thumbnail
你不愛上班、又不想回家?你可曾想過讓自己「不想」的原因是什麼......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