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吵架到底要不要管? #課題分離手足版
❓「小四的姐姐在睡覺時間才走進臥房跟小一的妹妹借彩色筆,說是明天學校就要用到的。妹妹都已經躺平了,正在陪睡的媽媽要不要介入呢?」
當孩子尚未成年,親子之間的「課題分離」,是我認為在關係中最難拿捏的。因為孩子尚不成熟,還需要大人的協助與教導,出手太多,變成干預孩子學習;出手太少,又擔心自己沒盡到教養責任,真的是...『媽媽好當嗎我!』😌
別擔心,我們一起來學習
#親子間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第一步:
🔍釐清誰是主要承擔後果的人?
若是孩子,原則上大方向為孩子的課題
盡可能在不插手的前提下觀察及陪伴即可
但大人仍需視情況介入與給予引導
課題分離第二步:
🔍 決定是否介入的「3個評估點」
1️⃣ 【安全】
→ 有無「身體傷害風險」或「心理羞辱性語言」?
若有安全問題,則大人必須立刻介入。
若無,則進到下一個評估點。
2️⃣ 【能力】
→ 孩子過去是否有「成功自行解決」的經驗?
若有,則持續耐心觀察。若孩子後續成功處理了,記得事後給孩子大大的肯定。
若無,則家長先心理有底,也就較不會對即面發生的手足爭執感到心煩意亂。
3️⃣ 【學習價值】
→ 這次衝突是「新問題」或是「經常上演的舊模式」?
當手足爭吵後,找個適合的時間,重新與孩子開啟對話。若爭吵的議題是常出現的舊問題,可引導孩子回憶上次的發生經驗,與這次的衝突做比對、覆盤、和學習。
若這次的手足爭吵是新的問題,則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解決方法、若孩子年紀較小、或需要的話,家長亦可以示範解決步驟,引導孩子學習。
★總結:
🔴汲安全問題:必須立刻介入,屬「紅色情境」:
1️⃣肢體暴力(安全亮紅燈)
→ 出現咬人、抓臉、拿硬物丟擲…等行為
→ 家長可以這樣做:
介入,並將兩個孩子分開:
「停! 手放下來。我看見你們很生氣,但安全是第一規則。」
2️⃣言語暴力:嚴重的羞辱
→ 當孩子使用羞辱性字眼:「你去死」或彰話「XXX!」
→ 家長可以這樣說:
「這樣說話會讓人感到受傷,請換成說:『我現在需要調整一下、靜一靜』。」
(什麼樣的言語屬於遊戲玩笑、什麼樣的屬於帶有傷害性的,就仰賴家長智慧分辨囉!)
3️⃣出現霸凌情況,或孩子的體形/力氣明顯天差地遠
→ 家長可以這樣說:
「你們的力氣明顯失衡,我們得離清一下公平原則,並理解一下你們雙方對於玩這個遊戲的意願。」
🟠不涉及安全問題,但踩到家長的價值觀,屬「橘色情境」:
其它關於是否介入的評估點,主要與家長的 #生活哲學 有關。
家長可以先探索並寫下自己看重的價值觀後,再擬定清楚的家庭界線,如此一來,就能幫自己自己更好地落實 #親子之間的課題分離 囉!
再回到上面家長提問的:面對「妹妹對哥哥噗口水」、和「姐姐向妹妹借彩色筆」的案例,家長到底要不要介入、要如何介入?您有屬於您的、適合的答案了嗎?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阿德勒 #薩提爾 #停課同伴問鼓棒
#課題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