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ing Cards":關於撲克牌的語言遊戲〉2025-04-09
「撲克牌的英文是什麼?」聽起來是個簡單的問題吧?憑直覺來回答的話,要不是Poker、就是Poker Cards。然而,其實在英文裡,這種被我們直覺稱為「撲克牌」的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特殊的名字,而是被稱為「Playing Cards」,就像「Chess」一樣,它既是所有玩的牌/象棋的全稱,也是指特定的那一種,譬如撲克牌,或者我們所謂的「西洋棋」。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有人問你有沒有「Playing Cards」,然後你拿出一副UNO或日本花札,嚴格來說你不算錯,但對方會覺得很驚訝。因為他預期看到的是一副我們稱為「撲克牌」的牌,而不是其他的「用來玩的牌」。
就好像當別人跟你借一枝筆(pen)的時候,不會預期你拿出的是毛筆或觸控筆一樣,因為它太過日常,所以就這麼用下去了。
從另一面來說,中文將「Playing Cards」譯作「撲克牌」,反而是一件有趣的事。它揭示了一個歷史的偶然片段:這種牌最開始被中文世界的人普遍認識並定名時,它被理解為「用來玩『撲克』遊戲(也就是那種有著包含葫蘆、順子、同花等各種牌型的、如今有著無數變體的遊戲)的牌」。
也就是說,如果撲克牌進入中文世界的時間再早一點,它可能會被以橋牌或橋牌的前身「惠斯特」(Bridge)命名、又或者被稱為拉密牌(Rummy)、接龍牌、吹牛牌……。
前述的那幾種遊戲,都在不同時期裡面流行於西方世界。而「撲克」的真正崛起,很可能與好萊塢電影的全球熱銷有關。在那些煙硝氣味濃厚的西部電影中,「撲克」的鬥智與詐賭環節經常扮演著重要角色。
也以此建立起某種「美式博奕與心理戰」的文化,想想川普那些關於「烏克蘭沒有牌」、「中國出錯牌了」的言論,那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其中一類男子氣概。
這種效果之好,甚至使得以賭場為背景的《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被搬上大螢幕時,小說中的百家樂遊戲被改為德州撲克。雖然原作中,透過百家樂牌局中「連續兩張無點數的牌和最後一張七」的安排扣回「007」象徵的設計因此無法使用;但畢竟,在一個可以勾心鬥角、透過全壓給其他玩家壓力的遊戲中大獲全勝,顯然比純運氣的遊戲來得更酷一點不是嗎?
於是,故事再一次反轉。如今,如果我們對著一個英文使用者說「Poker Cards」,他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聽不懂。因為他也知道,家裡的那副「Playing Cards」就是「全世界的人會用來玩撲克遊戲的牌」。
這是遊戲的文化、遊戲的歷史、遊戲的語言,也是文化的遊戲、歷史的遊戲、語言的遊戲。關於那副「用來玩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