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是進入斷捨離的契機?
1.抽屜、櫥櫃、衣櫃已經滿到溢出來放不下
2.面對家務疲於奔命,休閒時間都被剝奪
3.天生懶得打掃和整理
4.對事物敏感度高的人
5.花錢比賺錢還快的人
6.買的東西經常用不到,還一直增加
7.待在家裡感覺莫名的壓迫和無法放鬆
8.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沒特定興趣
9.一直感覺不足、缺乏安全感
只要減少擁有的東西情況就能轉變
因為透過減少東西的過程,會開始精心挑選,
考慮它的功能性、外觀、實用性、價值,
能留下來的東西都是必須符合我的需求,通過我的標準篩選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能越來越認識自己,慢慢找回自信心,
不再對任何事物有模擬兩可的態度,
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十分自信和滿足。
也因為透過「捨棄」物品的過程,
對要被丟掉的物品感到抱歉、對自己花出去的錢感到難過,
也對那個物品曾經帶給你的回憶感謝,
未來一定會更謹慎的購入物品,也會更懂得珍惜,
最重要的是能夠感受到「原來一直以來不是我擁有的太少,而是因為擁有太多了才無法看清楚自己擁有的一切事物」。
除了學習到感恩、珍惜的心情以外,
減少擁有的物品還能減少不斷維護、保養所延伸耗費的時間、精神、金錢,
即使不去管它,它也會帶給我們壓力和消耗能量,
只是眼睛掃過都能在心中產生:「是不是該整理了、上面灰塵已經很厚了、離上次打掃過多久了、早就不喜歡了、那個已經沒用了⋯等」想法,
或者一直很努力在保持乾淨、整齊,
但花費過多的時間、金錢和心力,
內心已經開始猶豫和疲憊,
如果是喜歡到無法捨棄的事物一定不會有這種感覺的,
就是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事物,
要是不果斷的處理掉,
就只能以這樣的心態一直相處下去。
有些人以擁有物品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
但是如果真的擁有很多物品能感到滿足和安心,
那應該是更能勇於改變和放手才對,
對事物極為執著無法放手的話,
也代表著其實沒有安全感,想要「控制」、「抓緊」,
越是這樣我更鼓勵學習放手,
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才能獲得解脫、自由的感覺,
不用再擔心、焦慮、害怕失去、控制不了的心情,
此外,
減少不適合或已經失去價值的事物,
漸漸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能夠因為「感受自己擁有的其實比想要的、需要的更多」,
而能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更堅定立場和對心裡其實一直想嘗試的事情的想法更有信心。
斷捨離丟掉的不只是物品,
也是一個解謎自己的過程,
或許,你想要的一切其實你都已經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