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述耶穌降生後所發生的幾個關鍵事件,這些敘述都不僅有歷史價值,更蘊含深遠的屬靈意義。從東方博士的尋訪,到希律王的惶恐,再到耶穌一家的逃亡與歸回,每個段落都顯示出神在歷史中的主權、對人心的察驗,以及祂對救恩計畫的保守與實現。
一、尋找真君王:東方博士的信心與順服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太2:2)東方博士的出現,象徵外邦人對彌賽亞的尋求。他們根據天象辨認出有大事即將發生,並且不惜長途跋涉,只為尋見那位新出生的王。他們的舉動表明:真正尋求神者,神必引導他們找到真理。
這一幕預示著福音將超越以色列的疆界,臨到萬邦。博士們帶來的黃金、乳香、沒藥,不僅是尊崇與敬拜的表達,也預表基督的君王身份(黃金)、祭司角色(乳香)、以及受死救贖的使命(沒藥)。
二、權勢與人心:希律王的懼怕與謀害
「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太2:3)
希律王對新生君王的反應是恐懼與敵意。他代表了世界對基督權柄的抗拒。即便耶穌尚在襁褓中,祂的存在已動搖了屬世權勢的根基。這說明真正的主權不在政治勢力手中,而在神的掌管之下。
希律設計殺害嬰孩,意圖阻止神的計畫,卻反而成就了先知的預言:「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太2:15,引自何11:1)。這再次表明,人的計謀不能攔阻神的旨意,反而被用來完成祂的計畫。
三、被引導與蒙保守:聖家的遷移與神的帶領
天使三次向約瑟夢中顯現,指示他先逃往埃及,再回以色列,最後耶穌一家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這一連串的遷移看似動盪,實則都在神精確的引導之下。
「他醒來,就按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夜間帶到埃及去。」(太2:14)
約瑟順從神的指示,沒有猶豫,也沒有質疑。這種順服是信心的具體表現。神在危難中保守祂的兒子,也顯明祂掌管時局,引導祂所揀選的器皿。
四、聖經的應驗:歷史與預言的合一
本章數次提及「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顯示馬太有意強調耶穌生平與舊約預言的對應。無論是伯利恆的誕生(太2:6)、埃及的逃亡(太2:15)、拉瑪的哀哭(太2:18),還是拿撒勒的成長(太2:23),都說明基督的出現非偶然,而是神歷世歷代以來救恩計畫的實現。 從《馬太福音》第二章我們看見,神在歷史中的作為既精確又有計畫。祂引導那些誠心尋求祂的人,保守在危難中的信徒,並使萬事互相效力,以完成祂的救恩計畫。這一章提醒信徒:在混亂與逼迫中,神仍然掌權;在黑暗之中,祂的光仍然照耀。耶穌的降生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每一位信徒信仰的根基與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