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也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能夠完成這些行程嗎?
我一週有 25 堂課,每週花 25 小時打工、週末花 6 到 8 小時在教會、每兩週有一次為雅思準備的英文口說課,除此之外,還有諸多社團活動、與家人或伴侶的約會時光,剩餘的時間還要準備作業、考試、團體報告⋯⋯
這樣的生活,可能聽起來很像某種「極限生活模擬器」
但這就是我的每一週,真實又有點混亂地運行著。
💬 真實的行程長這樣
我其實沒有什麼很神奇的管理技巧,只是從一次次快要撐不下去的經驗中,慢慢摸索出一點節奏。
我的一週,大概會這樣安排:
- 📚 白天幾乎都在學校(平均每天 4~6 小時)
- 🧋 打工排在週間上午與晚餐後
- ⛪️ 教會固定在週六聚會及小組
- 🎧 線上英文課排在隔週一的中午
- ✍️ 空檔時間用來做作業、讀書,偶爾寫寫部落格(希望越來越穩定)
我用GoodNote排固定課表,也會在每週開始前做一張「任務清單+備忘錄」,讓我知道接下來一週我有什麼重要的事該準備、要交什麼報告。如果突然有臨時聚會、突發的壓力爆點,至少我能快速調整優先順序。
😵 行程常常亂掉,那就調整
現實中,行程根本不會照著理想版本走。有時候某一科突然要加報告,有時候打工發生突發事件,有時候我根本累到動不了。
這時候我會做三件事:
- 先界定「不能動的核心」:例如教會小組/重大考試/身心太累就要休息。
- 重新排序「優先 v.s. 可以晚一點」的任務。
- 留下一點「彈性空白」給可能出錯的地方,例如週三晚上只做簡單事情,不排硬任務。
其實我發現:不是把時間塞滿就是有生產力,反而留空白,才讓我有喘息空間,能繼續走得久。
🧠 時間管理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有選擇權
我以前會因為沒做到計畫而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又失敗了?但現在比較能接受:行程是一種「與生活合作」的方式,不是壓迫自己完美執行的藍圖。
我想保留一點時間給我重要的事情:寫作、靈修、朋友、自己一個人的咖啡時間。就算這些看起來沒產出,但它們讓我可以在忙碌裡不變成機器人。
📩 你也在排自己的人生行程嗎?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安排生活,試著在混亂中找到一點平衡,我想跟你說:真的不容易,但真的值得。
未來我會慢慢寫一些關於生活節奏、時間管理、心情混亂時怎麼處理等小主題,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互相幫助。
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有任何共鳴、疑問、或是也有類似的經歷,歡迎留言和我聊聊!我都會很認真地看、也會努力回覆。
👀你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你現在生活最難安排的是哪一塊?你有沒有用什麼方法讓自己比較穩?
期待跟你一起在不完美中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