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這封信的你,心頭是否正壓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好像沒有人想要跟我當朋友」?
如果你正被這樣的感覺包圍,那真的很不容易。
渴望和別人有連結、希望被朋友接納,這是我們心底非常非常自然的聲音。
所以,當這個渴望落空,感覺孤單、難受,甚至有點被世界遺忘的時候,心裡會很不是滋味,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請先給自己一點空間,承認這些感覺的存在,它們是你真實的一部分,但不代表你的全部。
我知道,在學校裡、在團體中,看著別人好像三五成群、聊得很開心,而自己卻不知道怎麼加入,或者感覺自己的存在沒有被看見,那種滋味確實不好受。
尤其在青少年這個階段,同儕的眼光和關係,往往感覺像是全世界一樣重要。
那麼,當這份孤單感來敲門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想邀請你,試著把一部分的注意力,從「外面」拉回到「裡面」,也就是回到你自己身上。
在期待別人成為你的朋友之前,先練習做自己最溫柔、最堅定的朋友。
這聽起來或許有點抽象,但試著想想:「你喜歡自己嗎?你欣賞自己的哪些地方呢?」
也許是你畫畫時的專注、運動時的拚勁、對某個科目特別有想法、或者只是你對待小動物的那份溫柔。
花點時間找找看,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優點,那也是你獨特的閃光點。
同時,也別忘了做那些能讓你真心感到快樂、充滿熱情的事情。
可能是沉浸在一本好小說裡、跟著音樂打拍子、研究程式碼、或者只是到戶外走走。
當你投入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中,那份由內而生的滿足感和自信,會讓你整個人散發出不同的光芒。
記住,你的價值,從來不是由別人來定義的。
說到這裡,也許可以想一想,你期待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一定要隨時黏在一起?還是能互相理解、各自有空間?是不是要有很多共同話題?還是只要相處起來舒服自在就好?
有時候,我們感到失落,可能是因為現實的人際互動,跟我們心裡那個「完美朋友」的劇本不太一樣。
試著觀察一下周圍,那些你覺得還不錯的同學,他們是怎麼相處的?也許你會發現,友誼有很多種樣貌,不一定都要轟轟烈烈。
當然,我們還是渴望與人連結。
這並不表示你要去討好誰,或者變成不像自己的樣子。
你可以試試看,從一些微小的地方開始練習。
例如,看到同學時,給一個自然的微笑;遇到感興趣的話題,試著問一兩句表達好奇;看到別人做得好的地方,真誠地說一句:「這個很酷耶!」或是,在別人需要小幫忙的時候,順手幫一下。
這些小小的善意,就像一顆顆投入湖中的小石子,也許不會立刻激起大浪,但會慢慢地擴散漣漪。
另一個可以試的方向是,從你的「興趣」出發。
你喜歡什麼?動漫、籃球、音樂、桌遊?去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社團、活動,或者只是常去同一個地方練習。
在有共同熱情的地方,更容易遇到「講得上話」的人,話題自然就展開了,連結也可能就在不經意間發生。
更重要的是,請理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差異。
不是每個人都會跟你一拍即合,就像你也不會想跟所有認識的人都變成麻吉一樣。
有時候互動不順利,可能只是頻率不同、時機不對,或者對方剛好在忙別的事情,不一定是你做錯了什麼。
學會分辨哪些人可以試著靠近,哪些人保持距離就好,這也是一種成長的智慧。
我知道,這些想法和練習都需要時間和勇氣,而且嘗試的過程中,不一定每次都順利。
可能會遇到挫折,可能會再次感到失落。
但是,請不要因為這樣就完全否定自己。
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一次學習;每一次的感受,都是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機會。
如果你覺得這份孤單感真的太重,壓得你喘不過氣,而且持續了好一陣子,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找一個你信任的大人聊一聊,可能是父母、老師、輔導老師、親戚,或者學校的心理師。
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尋求支持和不同的觀點,這不是軟弱,而是你照顧自己、積極面對問題的證明。
請相信,你有能力度過這個階段。
專注於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更認識自己的人,同時保持開放的心,去探索與他人連結的可能性。
祝福你,在這段探索的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亮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