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中的空白(一):今天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對吧?〉2025-04-15
小時候回到家,家人常常會問「今天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之類的問題,在我的印象裡面,我的答案常常是「沒有」或「沒什麼特別的」。我並不是打算隱瞞不說,而是真的覺得沒發生什麼特別值得說的。
當然,從現在的角度來說。在學校待好幾個小時,和那麼多老師、同學接觸,總會有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但在那個泛泛的「有沒有發生事情?」問句之下,許多事情不會被喚醒。
譬如某堂下課裡大家聊的話題,它可能就被意識為「同學間的瞎聊」,就算當下笑得很開心,也不至於被貼上「要被特別拿出來講」的標記。
但如果這樣說,又會有什麼事情被特別拿出來講呢?全校運動會?明星來演講?還是臨時換了一個代課老師?如果只有「少見的」、「難得的」情況被認定作「有發生事情」,那或許國小、國中,的確通常風平浪靜。
*
長大一點後,當我們在思考「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時,它就不僅僅是侷限在特定且相對單純的校園場域,整個社會透過媒體與他人,向我們襲來。我們不只活在兩點一線之間,還活在隨時會發生海嘯的資訊海。
在這樣的意義下,要讓我們感覺「沒發生事情」其實非常不容易。新聞媒體會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地,找出當天所最荒誕、最嚴重的事情,彷彿能以此定義每一日的暴戾。明明暴力犯罪的比例正在下降,暴力犯罪相關的新聞卻愈來愈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占盡版面。
某個網紅、某個政治人物、某個企業家又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好像隨時世界都很動盪,每天都有無數事情需要焦慮。但如果我們不隨著媒體起舞,關掉螢幕,回到日常,日子又好像沒天沒有多大的差異:
穿著差不多的衣服,在差不多的時間出門、差不多的時間回家,辛苦了一天,吃類似的晚餐,什麼事情發生了嗎?或許有,不確定。
但這種平靜遠不是某種無價值的預設狀態,而是一連串風險控管手段下的結果。戰爭沒有爆發、疾病沒有肆虐--剛經歷過世界性疫情且處在高地緣政治風險地區的我們應當深有感受。
我們有水有電、可以如預期地參與日曆上標記的活動。這是基礎建設、公共衛生系統、一般性外交活動等種種國家機能良好運轉的結果。我們容易將它們視作理所當然,但其實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存在著隨時被摧毀的風險。
而且反過來說,「平靜」所指出的這些被成功避免的風險,都意味著某些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一般性成本。有一些代價被支付,在我們沒有看見的地方。
「今天沒有事情發生」是幸福的,但它只存在於部分的觀看角度。也許是因為我們用太過模糊的鏡片觀看,又或者那些會被辨識為「有事情」的部分在我們的角度中被遮擋。
就像那句笑話:「你在睡覺時,美國人還在勤奮工作」。事情一直在發生,但我們沒有準備好讓自己看到。又或者,看見了,但在進入自己家門之前,被我們如塵埃般輕輕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