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筆記系列|心理學經典入門
一、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現代心理自助的開端
今天我們熟悉的「心理自助」一詞,其實是一個相對現代的概念。它的流行與普及,不只是科技與媒體的結果,更來自幾位心理學者在二十世紀中葉的重大嘗試:將心理治療從診間帶入日常,讓知識轉化為行動工具。
1961 年出版的《理性生活》(A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正是這樣一本開風氣之先的書。它由**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與羅伯特·A·哈珀(Robert A. Harper)**共同撰寫,系統性介紹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的理論與應用。
在當時心理學界仍以精神分析為主的背景下,這本書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主張:
我們不是被事情本身困擾,而是被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困擾。
這句話顛覆了對情緒的傳統理解,開啟了「認知介入」的新方向,也為日後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奠定基礎。《理性生活》至今仍是心理學與自助領域的經典入門書之一。
二、誰是艾里斯?REBT 是什麼?
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 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原本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後因不滿傳統分析對個案缺乏即時效果,而轉向發展新的理論。他認為:
- 多數人的痛苦來自內在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 透過邏輯思考與語言重構,可以直接改變情緒與行為。
這套理論被稱為 REBT(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今日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前身。它主張:
情緒的根源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詮釋這些事件。
與他合作寫作《理性生活》的羅伯特·哈珀則是心理教育與普及工作的推動者,兩人合作,讓這套原本屬於專業領域的療法得以走入一般讀者的生活。
三、REBT 的核心架構:ABC 模型
REBT 的核心概念可以濃縮成一個簡潔模型,稱為 ABC 理論:
- A(Activating Event):觸發事件(如:被拒絕、失敗)
- B(Belief):你對事件的信念(如:「我一定要成功」)
- C(Consequence):你因此產生的情緒或行為反應(如:沮喪、逃避)
人們常以為是 A 導致 C(事情導致情緒),但 REBT 指出真正的關鍵是中間的 B。信念會調解我們對事件的詮釋與回應,進而決定我們的情緒反應。
四、非理性信念的辨識與調整
艾里斯整理出一些常見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例如:
- 我必須獲得所有人的喜愛。
- 我若犯錯,就是個失敗者。
- 人不應該批評我,否則他們就是錯的。
- 我過去失敗,未來也會一樣。
- 我的情緒無法控制,它們控制我。
這些信念背後往往夾帶著極端化、災難化、或自我否定的語言。REBT 的目標就是讓個案學會:
- 辨認非理性信念的語言特徵;
- 反駁這些信念是否真實、是否合理;
- 替代成為更具彈性與現實感的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
例如:
非理性信念:「如果他不回我訊息,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
替代信念:「他可能有自己的節奏,這不等於我不好。」
這樣的練習,有助於降低焦慮、憤怒、罪惡感等情緒困擾。
五、與其他心理療法的比較

REBT 的特點是簡潔、有邏輯、強調行動性,適合處理焦慮、壓力管理、人際溝通等實務問題。它也常被應用在企業訓練、教育輔導與自我管理領域。
六、《理性生活》的歷史定位與當代表現
《理性生活》不僅是心理學工具書,更是一本文化意義上的轉捩點。它讓一般人開始意識到:
情緒是可以被學習與訓練的,而非單靠命運、性格或他人決定。
📍歷史定位:
- 1960–1980年代:開創心理自助風潮,成為許多心理師與教育者的指定參考書。
- 1990年代以後:面對正念、人本與多元心理學派的挑戰,開始出現對其「過度理性化」的反思。
- 今日:被視為一套有效的思維鍛鍊系統,適合搭配其他溫和療法或作為心理照顧的第一步。
七、結語:一套清晰思考的起點
在資訊氾濫的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應對情緒的技巧,但要真正建立起內在的穩定與彈性,仍需要從最基本的認知模式著手。《理性生活》提供了一種可能——從語言與信念出發,重建與情緒的關係。
這本書適合你,如果你曾經:
- 總是在意他人對你的看法;
- 對自己要求過高,常有罪惡感;
- 想學會一種理性應對焦慮與壓力的方式。
作為「思想筆記」系列的一部分,這篇導讀希望幫助你認識這本書的基礎架構與實用精神,也為你日後探索更多心理學派打下思維的座標。
🧭 若你對「情緒背後的語言」、「不同心理流派的思維方式」、「心理知識如何成為生活實踐工具」有興趣,歡迎持續關注本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