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現在已經長大了,也擁有了獨立的能力
但有些情緒、某些慣性,卻像某種看不見的繩子,一直綁著你。
我前陣子在和朋友對話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體悟: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重新養一次自己。
不是一句什麼心靈雞湯,而是我從內心真正感受到的東西。
因為我突然發現,我身上有一些行為模式,追根究柢,並不是現在的我創造出來的,而是小時候的我就被迫開始學會的。
我四歲的時候,弟弟出生,爸媽因為很忙,幾乎把照顧弟弟的責任交給了我。
那時候我還是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孩子,在照顧弟弟的過程裡,觀察弟弟的哭聲、幫他拿尿布、餵他吃飯。
我沒有意識到這是「責任」,我只知道——如果我不幫忙,大人會更累。
這樣的經歷,後來我才知道,它叫做「親職化小孩」——
也就是在不應該承擔責任的年紀,就開始學著成為一個「小大人」。
後來我遇到一個朋友,他的行為模式卻與我完全相反,他與我年紀相仿,
但我卻反覆觀察到他的行為模式總是
「在找人下指令」或者「總是覺得自己沒辦法處理」
我一開始會覺得他是不是沒有自信,但後來發現
他的狀態更像是早期某個心理階段沒有被滿足。
你知道嬰兒成長的第一個階段是什麼嗎?是口腔期。
也就是說,透過吃東西、吸吮、啃咬,來感知世界、建立信任感。
但如果一個嬰兒在口腔期就被嚴格管控——不能亂吃、不能哭、不能表達需求,
那麼他可能會在心裡建立起這樣的信念:
「我的需求是不被允許的。」
「我不可以主動開口,因為沒人會理我。」
「如果我錯了,我可能會被懲罰。」
而這些信念到了成年後,會變成我們熟悉的一種狀態——
過度依賴他人、難以做決定、容易退行、情緒裡藏著恐懼。
那個朋友在我面前會不停地問:「那我應該怎麼辦?」
我跟他講得再細,他都還是會回:「那所以我應該怎麼做才對?」
一開始我有點無奈,但後來我突然很心疼他。
因為我突然明白,他其實不是不懂,而是他從來沒學會怎麼信任自己。
他需要的是被好好養一次,養不是知識,而是早期沒被允許的探索與支持。
所以他需要重新養自己——不只是現在這個大人
而是回去擁抱那個一直渴望被接住的小孩。
這一切,也正好照映到我自己身上。
我很擅長觀察他人情緒、預測氣氛的變化,我知道什麼話會讓人安心,什麼反應會讓場面更和諧。
有些人覺得我很穩重、溫柔,但這些特質背後,其實有一個一直努力撐住的我。
我曾經覺得這樣的我很成熟,但後來才明白——
我只是太早就學會了犧牲與負責,卻沒人教我怎麼讓自己放鬆。
所以啊,長大後的我們真的需要重新養一次自己。
不是靠誰來補全,也不是一昧追求療癒的答案,
而是每一次,在想哭的時候,允許自己先哭;
每一次,在覺得太累的時候,允許自己停下來;
每一次,當別人對我們有期待時,問問自己:「那是我想做的嗎?」
你甚至可以想像自己抱著孩童時期的自己,
對他說:「現在的我會好好照顧你,不讓你再一個人扛那麼多了。」
而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其實也會默默地變得更溫柔。
因為我們不再用批判的方式看待那些「看起來不夠成熟」的人,
我們會明白,那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他們還沒被養完。
世界上很多人際衝突、情緒摩擦,其實都不是出於壞意,
而是出於「我內心的匱乏、希望你能幫我補上」的期待。
當我們慢慢把自己養回來,就不需要拿別人的能量來填補自己
我們就比較不會用情緒去要脅別人,不會放任自己無意識地在別人身上投射需求 不會反覆在親密關係裡要求別人扮演父母。
這樣的努力,也許不會讓你更完美,但會更自由,也更不容易傷人。
獻給每個願意重新養自己的人。
也許你正在過得很累,也許你還不確定你缺了什麼
但你一定可以從一個最簡單的起點開始:
「今天,我願意多陪自己一點。」
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