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總是和大人權力鬥爭,我要怎麼教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孩子睡前總是和大人權力鬥爭,我要怎麼教小孩?

「刷牙了嗎?」「還沒!」

「故事講完了嗎?」「再講一本!」

「可以睡覺了嗎?」「不要!我還要喝水!」「還要尿尿!」「我怕黑!」「我還有問題要問!」⋯⋯

明明已經到了約定的睡覺時間,你也完成了所有睡前儀式,但孩子就是有千百個理由不下線。

一下要這個、一下要那個,不斷拖延、討價還價,甚至直接拒絕、哭鬧,把原本應該平靜的睡前時光,變成一場親子間的權力拉鋸戰。

你可能感到耐心耗盡、理智斷線,只想趕快結束這場「戰爭」,讓他快點睡著。

這樣的睡前權力鬥爭,是否也在你的家庭中夜夜上演?

睡前權力鬥爭不僅剝奪了孩子和家長寶貴的睡眠與休息時間,更可能讓親子關係在睡前變得緊張、充滿壓力。

孩子學到的是「只要我夠堅持(盧),就能改變規則、掌控大人」,而家長則可能陷入「妥協換取安靜」或「吼叫才能搞定」的惡性循環。

「每天睡覺都像打仗一樣,搞到大人小孩都一肚子火!」

「他就是故意拖延,看我什麼時候會投降!」

面對孩子睡前的權力遊戲,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打破僵局,將睡前時光從戰場變回溫馨的港灣呢?


▌孩子「為了什麼」要在睡前展開權力鬥爭?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在睡前發起「戰爭」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看到他「不肯睡」的行為。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化解衝突,引導他安心入睡。

⚠️ 追求權力,挑戰「誰說了算」

這是最常見的目的之一。

孩子可能不滿意「被規定」何時睡覺、如何睡覺,而想透過拖延、拒絕、討價還價等方式,來證明「我可以自己決定」、「我說了算」,藉此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控制感。

⚠️ 渴望連結,想「抓住」睡前的相處時光

睡覺意味著要與父母(尤其是主要照顧者)分離。

孩子可能害怕獨處、渴望更多的陪伴,而用各種理由來延長睡前能與你互動、相處的時間。即使是爭執,也是一種「連結」。

⚠️ 測試界線,看看規則能否「再商量」

孩子不斷試探「睡覺時間」這個界線到底有多堅固?如果我多要一本故事,媽媽會不會答應?如果我多喝一次水,爸爸會不會讓步?他們在測試規則的彈性與父母的底線。

⚠️ 逃避「結束」,害怕錯過或面對安靜

孩子可能覺得白天的活動還沒玩夠,不想結束有趣的一天;或者害怕關燈後一個人的安靜與黑暗。拖延睡覺,是為了逃避「結束」的感受,或對獨處的焦慮。

⚠️ 表達無法言說的焦慮或壓力

有時候,孩子白天的壓力、焦慮或未處理的情緒,也可能在睡前這個比較放鬆(或說脆弱)的時刻,透過「鬧脾氣」、「找麻煩」的方式表現出來。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建立「儀式感」:可預測的流程帶來安全感

建立一套固定、溫和、令人愉悅的睡前儀式(例如:洗澡、刷牙、說故事、聊天、擁抱),並「提前預告」接下來的步驟(「講完這本故事就要準備睡覺囉」)。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建立可預測的流程,能夠帶給孩子穩定感與安全感,減少因為未知而產生的焦慮與反抗。

✅ 有限選擇權+小任務=賦予孩子「掌控感」

在固定的流程中,給予孩子一些「有限度」的選擇權,滿足他對自主的需求。

例如:「你想穿藍色睡衣還是黃色睡衣?」、「你想聽這本故事還是那本故事?」、「你想自己關燈還是媽媽幫你關?」讓他感覺在睡覺這件事上,自己也有一些決定權。

✅ 溫和堅定「說到做到」:預告、執行、不妥協

這是終結權力鬥爭的關鍵。對於睡前儀式的流程和最終的睡覺時間,一旦和孩子建立共識(或明確告知),就要溫和而堅定地執行。

當孩子開始討價還價或提出額外要求時,簡短地重申約定(例如:「我們說好講完故事就睡覺了。」),然後「不再爭辯」,堅持執行(例如:時間到就關燈、離開房間)。

你的「說到做到」才能建立規則的信任感。

✅ 專注「連結」而非「對錯」:睡前是儲備愛意的時候

盡量讓睡前儀式的過程充滿溫暖的連結,而不是計較對錯或效率。

專心陪伴、多點擁抱、說些感謝或肯定的話。

當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與連結,他比較不需要透過「鬥爭」來獲取關注或證明自己。

✅ 白天「存夠本」:填滿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很多睡前問題的根源在於白天。

確保孩子在白天有足夠的機會感受到歸屬感(被愛、被連結)與價值感(有能力、有貢獻)。

平時的單獨約會,也要依約定落實,千萬不要有一搭、沒一搭的。

當孩子白天的需求被滿足了,晚上就比較不需要透過權力鬥爭來尋求補償。


▌睡前不是權力戰場,是儲備愛與安全感的時光

終結睡前權力鬥爭,需要父母展現溫柔的理解、清晰的界線與堅定的執行力。

當我們能讀懂孩子行為背後對連結、自主或安全感的需求,並在日常與睡前儀式中給予適當滿足,同時也溫和堅定地守護睡眠的界線時,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安心地放手,進入夢鄉。

把睡前時光還給它應有的樣貌——一段充滿愛、連結與安撫的寧靜過渡。放下輸贏的執念,專注於愛的連結,你會發現,平靜的夜晚離你越來越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58會員
68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過度依賴、凡事都要人幫,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幫我穿衣服!」「爸爸幫我開!」「這個我不會用,你幫我弄!」 明明是孩子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飯、穿脫衣物、收拾玩具、打開零食包裝、甚至自己拿水喝⋯⋯他卻總是習慣性地尋求協助,發出「幫我~」的指令。 當你鼓勵他自己試試看時,他可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過度依賴、凡事都要人幫,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幫我穿衣服!」「爸爸幫我開!」「這個我不會用,你幫我弄!」 明明是孩子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飯、穿脫衣物、收拾玩具、打開零食包裝、甚至自己拿水喝⋯⋯他卻總是習慣性地尋求協助,發出「幫我~」的指令。 當你鼓勵他自己試試看時,他可
Thumbnail
2025/04/25
▌孩子講不聽、凡事都說「不要」,我要怎麼教小孩? 「寶貝,來穿外套,外面冷。」「不要!」 「晚餐有你喜歡的玉米喔,快來吃飯。」「不要!」 「時間到了,要把玩具收起來囉。」「不要!我不要!」 你溫和地提出要求,孩子的回應卻總是一個響亮的「不要!」,或者乾脆把頭轉開、完全不理會。 你試著重
Thumbnail
2025/04/25
▌孩子講不聽、凡事都說「不要」,我要怎麼教小孩? 「寶貝,來穿外套,外面冷。」「不要!」 「晚餐有你喜歡的玉米喔,快來吃飯。」「不要!」 「時間到了,要把玩具收起來囉。」「不要!我不要!」 你溫和地提出要求,孩子的回應卻總是一個響亮的「不要!」,或者乾脆把頭轉開、完全不理會。 你試著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睡前總是和大人權力鬥爭,我要怎麼教小孩? 「刷牙了嗎?」「還沒!」 「故事講完了嗎?」「再講一本!」 「可以睡覺了嗎?」「不要!我還要喝水!」「還要尿尿!」「我怕黑!」「我還有問題要問!」⋯⋯ 明明已經到了約定的睡覺時間,你也完成了所有睡前儀式,但孩子就是有千百個理由不下線。 一
Thumbnail
▌孩子睡前總是和大人權力鬥爭,我要怎麼教小孩? 「刷牙了嗎?」「還沒!」 「故事講完了嗎?」「再講一本!」 「可以睡覺了嗎?」「不要!我還要喝水!」「還要尿尿!」「我怕黑!」「我還有問題要問!」⋯⋯ 明明已經到了約定的睡覺時間,你也完成了所有睡前儀式,但孩子就是有千百個理由不下線。 一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後不再簡單「拍拍睡」,快速入睡成了家長的頭痛問題之一。文章分享不同方法,從操勞到陪睡的方式,希望等孩子再大一點能夠自律。希望家長不必再絞盡腦汁想對策。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後不再簡單「拍拍睡」,快速入睡成了家長的頭痛問題之一。文章分享不同方法,從操勞到陪睡的方式,希望等孩子再大一點能夠自律。希望家長不必再絞盡腦汁想對策。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大人比較有能力直接調整心情再開始工作,然而這樣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需要一些前置作業做準備。幫助孩子自律的方法,包括提前預告和幫助孩子安定下來的技巧。這些方法可幫助孩子掌握時間,培養遵守行為規範和分配時間的能力。此外,也提供幫助孩子放鬆的呼吸練習。
Thumbnail
大人比較有能力直接調整心情再開始工作,然而這樣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需要一些前置作業做準備。幫助孩子自律的方法,包括提前預告和幫助孩子安定下來的技巧。這些方法可幫助孩子掌握時間,培養遵守行為規範和分配時間的能力。此外,也提供幫助孩子放鬆的呼吸練習。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這是一個講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溫馨時光和有趣的對話。文章中包含了孩子對歷史和國家的好奇,以及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感悟。很珍惜與小孩相處的時光!
Thumbnail
這是一個講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溫馨時光和有趣的對話。文章中包含了孩子對歷史和國家的好奇,以及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感悟。很珍惜與小孩相處的時光!
Thumbnail
嬰幼兒睡眠顧問通常都會提供給家長合乎寶寶月齡的建議作息,建議寶寶幾點到幾點是小睡時間,幾點到幾點是夜間就寢時間,為什麼要規定我的寶寶何時睡覺? 為何要讓家長的生活如此拘束? 會提供家長寶寶月齡適當的建議作息,主因有: 寶寶成長中的生理睡眠需求需要被滿足 寶寶的睡眠作息不規律通常會導致睡眠困擾  
Thumbnail
嬰幼兒睡眠顧問通常都會提供給家長合乎寶寶月齡的建議作息,建議寶寶幾點到幾點是小睡時間,幾點到幾點是夜間就寢時間,為什麼要規定我的寶寶何時睡覺? 為何要讓家長的生活如此拘束? 會提供家長寶寶月齡適當的建議作息,主因有: 寶寶成長中的生理睡眠需求需要被滿足 寶寶的睡眠作息不規律通常會導致睡眠困擾  
Thumbnail
不論是身為嬰幼兒睡眠顧問、或是媽媽,這兩個身份上,我都覺得家長要跟孩子睡到幾歲,是這兩個睡在同一張床上(或同個房間)的人可以有共識、也可以各自有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不論是身為嬰幼兒睡眠顧問、或是媽媽,這兩個身份上,我都覺得家長要跟孩子睡到幾歲,是這兩個睡在同一張床上(或同個房間)的人可以有共識、也可以各自有不同的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