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睡前總是和大人權力鬥爭,我要怎麼教小孩?
「刷牙了嗎?」「還沒!」
「故事講完了嗎?」「再講一本!」
「可以睡覺了嗎?」「不要!我還要喝水!」「還要尿尿!」「我怕黑!」「我還有問題要問!」⋯⋯
明明已經到了約定的睡覺時間,你也完成了所有睡前儀式,但孩子就是有千百個理由不下線。
一下要這個、一下要那個,不斷拖延、討價還價,甚至直接拒絕、哭鬧,把原本應該平靜的睡前時光,變成一場親子間的權力拉鋸戰。
你可能感到耐心耗盡、理智斷線,只想趕快結束這場「戰爭」,讓他快點睡著。
這樣的睡前權力鬥爭,是否也在你的家庭中夜夜上演?
睡前權力鬥爭不僅剝奪了孩子和家長寶貴的睡眠與休息時間,更可能讓親子關係在睡前變得緊張、充滿壓力。
孩子學到的是「只要我夠堅持(盧),就能改變規則、掌控大人」,而家長則可能陷入「妥協換取安靜」或「吼叫才能搞定」的惡性循環。
「每天睡覺都像打仗一樣,搞到大人小孩都一肚子火!」
「他就是故意拖延,看我什麼時候會投降!」
面對孩子睡前的權力遊戲,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打破僵局,將睡前時光從戰場變回溫馨的港灣呢?
▌孩子「為了什麼」要在睡前展開權力鬥爭?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在睡前發起「戰爭」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看到他「不肯睡」的行為。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化解衝突,引導他安心入睡。
⚠️ 追求權力,挑戰「誰說了算」
這是最常見的目的之一。
孩子可能不滿意「被規定」何時睡覺、如何睡覺,而想透過拖延、拒絕、討價還價等方式,來證明「我可以自己決定」、「我說了算」,藉此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控制感。
⚠️ 渴望連結,想「抓住」睡前的相處時光
睡覺意味著要與父母(尤其是主要照顧者)分離。
孩子可能害怕獨處、渴望更多的陪伴,而用各種理由來延長睡前能與你互動、相處的時間。即使是爭執,也是一種「連結」。
⚠️ 測試界線,看看規則能否「再商量」
孩子不斷試探「睡覺時間」這個界線到底有多堅固?如果我多要一本故事,媽媽會不會答應?如果我多喝一次水,爸爸會不會讓步?他們在測試規則的彈性與父母的底線。
⚠️ 逃避「結束」,害怕錯過或面對安靜
孩子可能覺得白天的活動還沒玩夠,不想結束有趣的一天;或者害怕關燈後一個人的安靜與黑暗。拖延睡覺,是為了逃避「結束」的感受,或對獨處的焦慮。
⚠️ 表達無法言說的焦慮或壓力
有時候,孩子白天的壓力、焦慮或未處理的情緒,也可能在睡前這個比較放鬆(或說脆弱)的時刻,透過「鬧脾氣」、「找麻煩」的方式表現出來。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建立「儀式感」:可預測的流程帶來安全感
建立一套固定、溫和、令人愉悅的睡前儀式(例如:洗澡、刷牙、說故事、聊天、擁抱),並「提前預告」接下來的步驟(「講完這本故事就要準備睡覺囉」)。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建立可預測的流程,能夠帶給孩子穩定感與安全感,減少因為未知而產生的焦慮與反抗。
✅ 有限選擇權+小任務=賦予孩子「掌控感」
在固定的流程中,給予孩子一些「有限度」的選擇權,滿足他對自主的需求。
例如:「你想穿藍色睡衣還是黃色睡衣?」、「你想聽這本故事還是那本故事?」、「你想自己關燈還是媽媽幫你關?」讓他感覺在睡覺這件事上,自己也有一些決定權。
✅ 溫和堅定「說到做到」:預告、執行、不妥協
這是終結權力鬥爭的關鍵。對於睡前儀式的流程和最終的睡覺時間,一旦和孩子建立共識(或明確告知),就要溫和而堅定地執行。
當孩子開始討價還價或提出額外要求時,簡短地重申約定(例如:「我們說好講完故事就睡覺了。」),然後「不再爭辯」,堅持執行(例如:時間到就關燈、離開房間)。
你的「說到做到」才能建立規則的信任感。
✅ 專注「連結」而非「對錯」:睡前是儲備愛意的時候
盡量讓睡前儀式的過程充滿溫暖的連結,而不是計較對錯或效率。
專心陪伴、多點擁抱、說些感謝或肯定的話。
當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與連結,他比較不需要透過「鬥爭」來獲取關注或證明自己。
✅ 白天「存夠本」:填滿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很多睡前問題的根源在於白天。
確保孩子在白天有足夠的機會感受到歸屬感(被愛、被連結)與價值感(有能力、有貢獻)。
平時的單獨約會,也要依約定落實,千萬不要有一搭、沒一搭的。
當孩子白天的需求被滿足了,晚上就比較不需要透過權力鬥爭來尋求補償。
▌睡前不是權力戰場,是儲備愛與安全感的時光
終結睡前權力鬥爭,需要父母展現溫柔的理解、清晰的界線與堅定的執行力。
當我們能讀懂孩子行為背後對連結、自主或安全感的需求,並在日常與睡前儀式中給予適當滿足,同時也溫和堅定地守護睡眠的界線時,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安心地放手,進入夢鄉。
把睡前時光還給它應有的樣貌——一段充滿愛、連結與安撫的寧靜過渡。放下輸贏的執念,專注於愛的連結,你會發現,平靜的夜晚離你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