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瑞典語的時候,看到 känna、känna sig、känns,第一反應是不是:「都跟感覺有關吧,應該可以通用吧?」嗯……千萬不要這樣想,這三個詞雖然長得像,意思卻有本質上的差別。用錯,不只是小失誤,聽起來甚至會讓人覺得怪怪的!這篇文章要讓你清楚搞懂這三個「感覺」到底誰負責什麼,怎麼用才不會出錯!
1. känna:認識、感知、摸得到的那種感覺
這個動詞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用感官去接觸外在世界」,用來說你「認識某人」、「感觸到什麼」、「察覺到某個外在狀況」。記得 känna 是及物動詞,後面一定要接賓語(你感知什麼?認識誰?)。例句:
Jag känner honom från universitetet. 我認識他,是大學同學。
Känn på jackan, den är gjord av ull. 摸摸這件外套,是羊毛做的。
Jag känner en konstig lukt här inne. 我聞到裡面有種奇怪的味道。這些例子都在表達接觸了某個「外在的東西」,無論是人、物、味道、質地,然後本身感知到了。
2. känna sig:我感覺我自己……怎樣
這個動詞比較「內在」,講的是你自己身體或心理的狀態,而且一定要加上反身代名詞 sig。也就是說,主詞是誰,感覺的對象就是誰。
例句:
Jag känner mig lite sjuk idag. 我今天覺得自己有點不舒服。
Barnet kände sig ensam på dagis. 那個小孩在幼兒園覺得很孤單。
Vi känner oss redo för provet. 我們覺得自己準備好考試了。
這些例句都沒有在說「摸什麼」、「感知什麼」,而是說人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不是真的病了、孤單了,而是你覺得那樣。提醒一下,這是反身動詞,不能去掉 sig。不能說 "Jag känner trött",那會變成「我摸到疲勞」了。
3. känns:某件事「聽起來、看起來、感覺上」是這樣
känns 是 kännas 的現在時,意思是「這件事情讓人感覺……」,通常是主觀感受,但主詞不是人,而是某個情況、某個物件、某種情境。
例句:
- Det känns som att vi glömde något. 感覺我們好像忘了什麼事。
- Den här staden känns trygg. 這座城市給人很安全的感覺。
- Det kändes pinsamt att säga fel. 講錯話真的讓人很尷尬。
這些句子強調的不是「我感覺怎樣」,而是「這個東西讓我感覺怎樣」。是對一個情境的反應。記住 känns 沒有賓語,不可以接人,主詞通常是虛的 det 或某個事物。
這三個動詞的差異其實不難,只要記得關鍵問題:
- 你是在摸什麼、認識誰?→ känna
- 你是在說自己覺得怎樣?→ känna sig
- 你是在形容某件事聽起來怎樣?→ känns
後面來補充一些相關的片語動詞:
常見的 känna 系列動詞片語
1. känna till – 了解、知道某件事的存在
≠ 認識某人(那是 känna),這裡是「聽過、知道某個東西或概念的存在」,但不一定很熟。
例句:
- Jag känner till den där filmen, men jag har inte sett den.
我聽過那部電影,但沒看過。
2. känna igen – 認出(某人、某東西)
常常用在你看到某人或某個東西時,覺得眼熟、記得以前看過。
例句:
- Känner du igen den här låten?
你聽得出來這首歌嗎?
3. känna efter – 仔細感受、試著感覺看看
這個片語的重點是「主觀去感覺一下」,有點像英文裡的 "check how it feels"。
例句:
- Jag måste känna efter hur jag mår innan jag bestämmer mig.
我要感覺一下自己的狀態,再決定。
4. känna på sig – 預感、直覺覺得
就是你還沒得到證據,但有種預感會發生什麼事。很口語但超常用!
例句:
- Jag kände på mig att något skulle gå fel.
我有預感會出錯。 - Hon känner på sig att han ljuger.
她覺得他在說謊(憑直覺)。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可以按一下愛心支持或是追蹤我來發掘探索更多跟北歐相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