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的想法是這樣,也許讀起來有點亂或不成熟,也可能會改變。只是想把它記下來。
離開職場後仍舊會有煩惱、會焦慮,這點跟過去沒什麼不同。可是,心境發生了很多變化。以前的我會很生氣、責備自己「一事無成」,那種自責也許是個保護機制,說出口彷彿能讓自己好受一點。
內心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都沒做。半年前,我開始寫日記。雖說是日記也沒強迫每天寫。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們會悄悄地化成信念。我想練習站穩自己的立場——不帶情緒地說話,練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得不到認可並不代表一定是錯的、是缺點。只想著把它抹除、改掉,這還是我嗎?
最近,我也在打造一份「勇敢清單」。我發現,焦慮與害怕的背後,往往只是因為我還沒嘗試過。我想多創造一些正向經驗,來突破未知的恐懼。像是為了幫我們家狗交朋友,與毛爸媽建立連結。又或者一個人出差、用陌生的語言與外國人交流也是。
也開始跟錢「交朋友」,直視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前我很捨不得花錢在自己身上。即使現在不用通勤,還是買了新衣。也終於願意投資一把人體工學椅。事實證明,值得。
過去我常羨慕別人,總覺得要等到「機會降臨」、「能力準備好」才能做某些事。例如我覺得要先看完書才能打文章;想做新嘗試,就要先準備到某個程度。但現在練習有想法就先寫下來。
我記得之前英國出差的交流中,看到很多人為了目標和夢想努力。他們不一定很有經驗,也沒有很充裕的資源,卻還是勇敢去做。那一刻我也覺得——我可以。不心虛、不懷疑,我當下是有力量的。
曾經有個想法湧上心頭:這些轉變難道一定要藉由裸辭才能做到嗎?
——我認為,裸辭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當下做決定時不那麼清晰,但現在意識到我想要的在那裡已經得不到了,我想要的生活、對未來的想像不在那個位置裡。
我不是聖人,也曾擔心這個決定會不會讓我與社會脫節?——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某些面向「脫節」。
假設堅守崗位卻能力薄弱,無法適應時代變化,或是不改變過去的管理方式,這不算一種「脫節」嗎?因為有頭銜、有收入,很少被社會「叫破」,反而獲得某種保護或假象的尊重。因此,脫節就不在我的擔心範疇內了。
而且,我也真的累了,累於應付人情世故。雖然這些歷練讓我學會了同理與包容,我仍渴望更單純的生活節奏。
可因為離開常規的路,身邊沒有跟我類似經驗的親友可當參考值,也讓我感到焦慮。我害怕面對未知,但我的渴望,往往早於恐懼出現。
我一直想做自己,但又在乎主流價值觀的評價。
我看似不在乎名利,但又有成功的野心 。
我總是在追求「正確」,所以常有種非黑即白的感覺,我會質疑自己做的是對的嗎?
我以為自己在逃避現實。也許其實是:我還沒學會信任直覺,還在努力讓內心與理性彼此和解。
我正在練習如何重新定義成功、定義價值、定義與生活的關係。矛盾,不是錯;矛盾,是活著的證明。
最後,我想記下 ChatGPT 曾經給我的一句話:
像是把「人生」當成一款需要精準操作的策略遊戲,每一步都不能出錯,每個資源都要精打細算,任何閃神或逃避就會導致輸掉進度。但人生其實有時候比較像開放世界遊戲,容錯率比我們以為的高很多,甚至「迷路」也可能是另一條路的開端。
人生沒有統一的地圖和標準答案。我想要更相信自己,更愛護自己。也想相信路會越走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