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沒有耐心去忍受,那些極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因而佔據我們大部分生活的麻煩瑣事。他們錯過火車就暴跳如雷、晚餐味道不佳就怒不可遏,煙囪濃煙四溢屋內就陷入絕望;如果蒸氣洗衣房並未返還送洗的衣服,就發誓要對整個工業體制展開報復。
這些人虛擲在麻煩瑣事上的精力,假使可以聰明地用在別處的話,將足以締造或摧毀好幾個帝國。
在《幸福之路》看到談論「放下」這一章節,其中這段不覺噗哧一笑,因為……這不就在說我嗎?
「睿智的人不會觀察到女傭沒有抹去的灰塵、廚師沒有煮熟的馬鈴薯,以清潔工沒有清除的煤灰。我並非意謂,即便他有時間處理,他也不會採取措施去進行改善;我只是要指出,他處理這些事情時,可以不帶任何情緒。」憂慮、煩惱與惱怒等情緒,無助於任何事情的處理。凡是強烈感受到這些情緒的人,可能會以為他們沒有辦法擺脫;而我可以確定的是,假使沒有擁有稍早提及的那種堪稱必要的『放下』的態度,那麼確實很難擺脫這些情緒的作弄。
當心思集中在超越個人的無邊希望之上時,除了可以幫助承受個人在工作上的失敗或婚姻不幸的苦惱,也能使人在錯過火車或雨傘掉進泥巴中時,比較可能耐得住性子。對於性格易於煩躁的人,除開這個辦法,我不知道還有甚麼更好的改善對策。
容易惱怒與焦躁一直是我的弱點,也困擾了很久,想要改善卻不知從何做起,導致每次仍舊被情緒操弄,所以自己也時常佩服那些能夠不帶情緒處理或表達一件事的人。

比較容易放下執著的情況是,
只有次要目標遭受挫敗,而人生的主要目標仍持續提供著成功的展望。
比如,一個投身在重要任務的人,如果因為婚姻不幸因而分心,那麼他就沒有做到值得讚許的放下;
假使他確實關切他的工作,那麼,無論婚姻生活幸不幸福,他都應該能以同樣勤奮的態度工作,並表現得一樣好。
明智的人雖然不會對可以事先預防的噩運坐視不管,但他同樣不會浪費時間與情緒在不可避免的不幸之上,而且即便是那些可以規避的災難,假使規避它所需要投入的時間與心力,將會妨礙對某些更為重要的目標的追尋,那麼它也會選擇去承受。
許多人會對每一件出了差錯的小事感到煩躁或惱怒,但如此一來,就浪費了大量可以更為有效運用的精力。
從以上兩段論述,我想,作者給出的解決方式之一,在於須時時提醒自己,將精神與注意力放在主要目標,避免落入見樹不見林的陷阱,錯把注意力轉往次要目標,而妨礙了主要目標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