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一段:本淨與寬恕

因緣際會參加讀書會, 剛好這本書我其實已經看過一次,
第二次看的時候想說從後面往回看好了 ,
先看見了對於生命本質的敘述 「本淨」,
p.214 頁
「身為佛教徒,我們不相信原罪,我們相信本淨。「本淨」(原始的純淨),瑞典語是有點笨拙的單詞,卻是一個讓人期待以舊的提醒,聽到這句話時,我坐在冥想墊上竟不禁顫抖起來。如果我內心那個經常在背地裡說我不夠好的聲音,其實是錯誤的呢?
相反的,如果許多靈修與宗教傳統一直以來的堅持才是真的:「一個人的核心,也就是堅不可摧的部分,是完全無罪的、毫無疑問的,那會怎麼樣?他一直以來都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看完覺得人其實本質都是很可愛的,也許是在不同環境下為了生存而長出了各式各樣的個性,也才因此有了好與壞之分,讓我想到常常有人會說父母的撈刀背後是因為對你有愛,害怕你受傷,他們不曾學習過如何分解自己的情緒,因此無法好好理清自己候再說出口,但理解他們背後用意的人,就能因為這一層理解產生更多慈悲心與愛。
從後面往前看還有個發現是,生命到最終會開始思考自己這一生過的是否值得,是否有後悔的事情?
這也算對自己嚴格期許的一種吧?
p211
寬恕 : 是為了自己身體健康 , 它的前提是自己先接納了自己的情緒與自己, 有關於憤怒 , 他可以升起 但他不會有任何作用。
但也許生命的最後,讓我們感到最舒服的念頭是,我接受我全部的樣子,我接受我的起起伏伏,我接受我此生地所有遭遇,我更加好奇的是我怎麼思考以及我的思考如何影響我的每個決定,那個覺得我內心是否有感覺違背自己?
我是否為了迎合別人委屈的自己?
我是否為了在社會上生存而剝削犧牲了某些人?
我可能會說那是不得已的,但我想我會再問自己一次,我當真沒有選擇了嗎?
還是我僅僅是因為自己懦弱了,自己想方便行事了
對於這本書的感覺
這本書是一位出家者的一生,讀書會有個問題互動是,給這本書一個形容詞,
我當下完全想不到,現在我的感覺是起起伏伏,無常,
我認為他是一位好勇敢的人,面對內心質疑的聲音,身體力行的面對了,
但是,就連如此的誠實與臣服的人都體驗了那麼多起伏,我突然感覺,原來「平靜」是所有人類一生的追求,原來生命本來就很無常,就包含許多起起伏伏,
P126
宇宙運行法則: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我們擴大視野看見宇宙,讓自己有更多的留白,讓自己為奇蹟留下更多空間。
奇蹟的前提
謙虛與放手
也是我閱讀後一直感覺到的兩個詞,面對生命,永遠必須保持謙虛,這樣的心態就如同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讓自己更可以迎接好多無常。
放手
面對很想緊握的事情,練習講緊握的拳頭鬆開,鬆開之後會很舒服,那讓我們不想放手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第一想到是為了自己,自己覺得還努力的不夠多,那其實是在追求想要的樣子,某部份來說那感覺是有點狂妄自大,以為自己有能力,
但其實是自不量力.我更加不希望自己的不願放手是故意拉著以獲得某些人的原諒,
但從某些角度來看,不願放手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的要求,在期限到達之前我希望我自己可以盡力的繼續努力,放手,對我而言就是如此複雜的過程.
也難怪大家都說安慰別人不要勸放下,因為放下真的很難~~
新的發現
剛剛打心得竟然打到哭出來,面對生命的無常與放上讓我想到很多事情,
我也只是個還在學習路上的小小人,讀書會很慶幸能跟很多前輩一起交流想法,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我在第一次讀的時候,只覺得用在自己對於自己嚴厲的評價上,
但讀書會交流遇到一位大哥說,這句話是他工作上常常會拿出來檢視想法的,
當下有點被點醒,對呢!!
在工作上常常會因為表現與實力而自動區分同事,當團隊在分享意見時更會不由自主的傾向相信,那些比較多成功經驗的人,當擁有較多成功經驗的同事還能常常帶著「我可能錯了」的念頭,反而更能將團隊中更多好的想法激發出來!
好喜歡這個新的發現!!
前陣子剛好接觸到慈悲心,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在練習柔軟了,好像更可以與生命共同生存了。
但依舊提醒自己,你知道的都還是要練習。
謝謝 閱讀與書 為我的世界帶入許多令人驚喜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