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這個系列,是青簷讀本國文學的筆記(不有趣,只是記錄所學),歡迎蒞臨,且行且看~
📍古典文學 (一)韻文(可唱):賦、詩、詞、曲 (二)非韻文:散文、駢文、文學批評 (三)古典小說 📍韻文流變簡圖

📓筆記開始囉📓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漢代除了主流的賦體,樂府詩(出現較早)、古體詩(出現較晚,格律較近體詩寬鬆)也跟著萌芽。 到了唐代,又出現近體詩(須符合格律)。唐朝以後,樂府詩式微,由詞、曲取代其地位;古體詩則在唐宋時復興。 後世只要是能入樂、可唱的,都通稱作樂府,如東坡樂府(詞集)、小山樂府(曲集)。 ✔️樂府&古體:漢代出現,魏晉時期達到鼎盛。 ✔️近體詩:唐代出現,唐代達到鼎盛。(唐代以後文人基本配備:古體詩+近體詩)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前詩歌時期】
漢初,主流文體是賦。詩歌名家不多,且多繼承《詩經》的四言體裁,或楚辭體遺風。 💡繼承《詩經》四言者 朱穆〈與劉伯宗絕交詩〉
仲長統〈述志〉
💡繼承楚辭體遺風者 梁鴻〈五噫〉
張衡〈四愁〉
劉邦〈大風歌〉
項羽〈垓下歌〉(是英雄末路、生命盡頭的絕命詩,衍生戲劇《霸王別姬》)
漢武帝〈秋風辭〉
烏孫公主〈悲愁歌〉
✨️注意✨楚漢相爭的兩霸主都是楚人(四面楚歌的典故)。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樂府詩】
💡定義: ✔️樂府,本為漢武帝時官署名,後文人仿作,成為文體名稱。 ✔️樂府詩,題目多有「歌」、「行」、「怨」、「曲」、「弄」、「吟」、「調」、「章」、「引」(入樂痕跡) ✔️樂府詩,可歌可入樂,重章疊句,一唱三歎,具韻律,不避重字!(如《詩經》特色) 💡作者:多為民間所作(佚名),也有文人仿作(如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風格:質樸淺白(又分北朝剽悍豪邁者、南朝溫柔婉約者) 💡句式:雜言為主(因可入樂歌唱),五、七言次之(如〈木蘭詩〉) 💡內容:主敘事(如〈木蘭詩〉寫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音樂性:可入樂、可歌。可換韻。 💡發展:興於兩漢→全盛於魏晉南北朝→變於中唐(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衰於宋元(樂府地位被詞、曲取代) ✨️注意✨️南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共一百卷,收錄歷代的樂府歌辭,最是完備。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樂府詩發展:興於兩漢→全盛於魏晉南北朝→變於中唐→衰於宋元
【一、樂府興於兩漢】
樂府,最初是漢武帝時成立的官署名。可理解為政府部門中的音樂部,由李延年擔任協律督尉,負責收集各地民歌、文人作品,配樂後供朝廷活動之用。 後來,「樂府」成為詩歌的一種體裁,也是民歌的代稱。描寫民生、愛情、從軍、戰亂、棄婦等題材,也不乏描繪智勇雙全、不畏強權的女性形象。 漢樂府名作:〈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平陵東〉、〈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上山采蘼蕪〉、〈陌上桑〉、〈有所思〉、〈上邪〉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二、樂府全盛於魏晉南北朝】
此時因為政治分裂,文學跟著出現南北的迥異風格。樂府詩於魏晉南北朝發展到了顛峰,各有千秋,多采多姿。 北朝是胡人政權,南朝是漢人政權: 💡北朝 胡人驍勇善戰,逐水草而居,文學作品題材廣泛,書寫情歌、日常社會生活、軍旅等,風格剽悍豪邁、爽朗直白。 名作:〈木蘭詩〉、〈敕勒歌〉、〈李波小妹歌〉 💡南朝 漢人臨江而居,氣候溫暖,水鄉澤國,文學作品篇幅大多較短,主抒情,多寫男女戀歌。風格細膩多情、溫柔婉約,喜用雙關,如「絲」雙關「思」、「蓮」雙關「憐」。 代表有江南「吳歌」及荊楚「西曲」。吳歌柔美纖弱,西曲則浪漫奔放。 名作:〈江南可采蓮〉、〈子夜歌〉、〈石城樂〉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三、樂府變於中唐】
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並稱元白)發起新樂府運動,提出創作三要點: ✔️形式上:不入樂!用新題!(不受既有曲之束縛) ✔️內容上:社會寫實主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新樂府運動的作品經過改革,平易而親民,不無病呻吟,而是寫真實的民生疾苦。 名作: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四、樂府衰於宋元】
中唐「新樂府運動」後,這些作品既不能入樂,也不能歌,而人民欲歌,便尋求新文體替代之!(宋詞、元曲誕生之起源)至此,樂府詩的流變也到一段落,往後樂府的實質地位,將被詞、曲取代。
總結來說,樂府詩是最貼近當代民生的曲子。無論胡漢,民間總要歌唱的,也因此樂府詩成為歌詠的媒介,並傳誦千古。除了敘事、抒情的功能,樂府詩也為我們真實呈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多樣面貌!
這篇筆記的標題「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來自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累累」同「纍纍」。以下原文: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全詩並無艱深詞彙,也沒有炫技的寫作手法,純用白描,因為這就是最好的呈現方式。
有個老兵在離鄉六十五年後,終於,仗打完了,人還活著。他帶著衰老年邁的身心回到了家鄉去。在小路上,他遇見鄉里鄰人,趕緊問道:「我家中有沒有什麼人在呀?」滿心期盼,卻得到這樣的回答:「這個……你回去看看罷!已經很久了,遠遠看過去,那邊只見得到松樹柏樹,還有墳頭了。」
當他回到幾十年的老家,迎接他的是鑽進破狗洞的野兔子,還有受驚而亂飛的雉雞,沒有半個人了。他為自己做飯,用的是院子裡雜生的野穀、野葵菜。一會兒,飯和羹湯都煮熟了,卻沒有人能和他一同吃這頓飯。於是他也不想吃了,蹣跚走到家門前,往外看著。能看到什麼人呢?想來是沒有的。想起自己思鄉、想念家人的心隱忍了幾十年,多少個夜裡在軍中吹著冷風……想著想著,不覺便老淚縱橫了。
這樣的愁苦應該是無可言喻的,沒有任何形容能夠言明道盡。純用白描敘寫,並帶著旁觀般的冷靜筆調,如同寫生,在旁觀看這一幕幕畫面,反而更能讓人代入情境。這就是樂府詩,忠實呈現了人民生活的民歌。藉由這篇筆記。也祝願諸位一切平安,台灣及世界都能安好,免受征戰所苦。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𓇼𓈒𓏸𓇬◌𓈒𓐍𓇼𓈒𓏸
✨青簷推薦:〈十五從軍征〉、〈戰城南〉、〈東門行〉、〈有所思〉、〈上邪〉、〈婦病行〉、〈孤兒行〉、〈上山采蘼蕪〉、〈敕勒歌〉、〈李波小妹歌〉、〈木蘭詩〉、〈江南可采蓮〉、〈長恨歌〉、〈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