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台中[好伴]參與一場由[街角家]舉辦的講座,主講人是負責[人生百味]內部營運的巫彥德,他分享非暴力溝通的運用,以及他對其的見解,這也是我第二次聽這位講師聊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是剛上大學不久,參加富宇建設舉辦的編輯營)。
甚麼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真誠的溝通
讓彼此看見對方的需求,進而產生連結。
為什麼非暴力溝通吸引我?
我想變得溫柔。
對自己溫柔也對他人溫柔。
我發現我有時會在這兩者之間掙扎,好像這兩者不能並存一樣,就好像提出需求是自私、不專業、脆弱的,所以當突發狀況發生時,自身需求變得不容易覺察。
舉例來說,有次在外吃飯,店員送上餐點時將湯汁灑落在我的大腿及腳踝,當下我根本沒來得及問我自己「痛不痛?」,就和店員說「沒關係」,事後才驚覺對方其實也無歉意,而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事發當時完全被自己忽略了。
仔細想想,或許是出於慣性,不希望場面尷尬、對方難堪、自己顯得不夠大氣,因此在自身無法覺察的幾秒鐘,就已跳過自身需求。
非暴力溝通的練習(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縮寫 NVC)
1.事實觀察
區分"事實"和"想法"
即使是稱讚和肯定的表達,也可以用具體的事件,產生連結。
- 練習:
「他不可能會答應你的。」→「我聽到他說......,所以我認為他不可能會答應你的。」
2.表達感受
- 練習:
「我覺得我是很爛的人。」→「受到他們的責罵和批評,我覺得很受傷也很挫折,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對待,覺得自己不夠好。」
"沉默"→「我聽到你說的話,我感到不知所措。」
3.表達需求
- 練習:
「知道你昨天沒有來,讓我很失望。」(這會讓對方感到我的失望是他造成的)→「......我覺得很失望,因為我原本想要跟你一起......。」
"沉默"→「我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我不想因為不適合的表達而造成衝突。」
4.提出請求
提出可以滿足自身需要、具體,且可被拒絕的請求。
為什麼要是可被拒絕的呢?目的是留給自己和對方空間去討論,當一個方案不可行時。同時也做好"我提出的需求對方不一定只有接受的選項”的心理建設,會促成更健康的溝通。拒絕代表雙方有機會一同討論可行方法。
0.回到原點
當任何一個步驟卡住時,可以給雙方時間和空間,等到準備好時再開啟對話。
有三個指標可以知道自己準備好了:
- 好奇
- 平靜
- 感覺到自己和對方的痛苦或是難點
如何讓情緒靶心越來越精準
講師分享一個關於「感受表」的遊戲,步驟如下:
- 挑選一個感受,先不讓遊戲夥伴知道
- 和夥伴描述會讓自己產生那種感受的三種情境
- 夥伴猜猜是哪個感受
- 公布答案,夥伴可以分享為何猜那些感受
我發現這個過程有趣之處在於,那三件事情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發現會讓自己尷尬的事件,也有人會感覺到有趣等。
我認為「感受表」也可以在自己或別人有情緒時使用,提供一個媒介能夠一一辨認複雜的感覺有甚麼包覆在其中。
我想起由博恩主持的podcast”博音”,有集邀請諮商心理師蘇予昕,諮商師說情緒覺察就像刷牙一樣,每天都有持續做就不太容易蛀牙,我在心裡稱這個練習為"像刷牙一樣的心情日記”。
在此也介紹刷牙方式:
- 放下所有事,把雙手放在身體最有感的部位。(ex:胸口、胃......)
- 現在跑出的情緒有哪些(ex:不爽→無奈、失望、委屈......→流動→讓它跑出來)
- 問自己發生甚麼事?(ex:我看到......,我覺得被忽略......)
- 連結過去經驗(想不起來也沒有關係,讓自己知道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
- 以第二人稱謝謝自己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
對我而言,這個過程確實能夠在情緒強烈時,將大感受分解成分子,更好看清楚它的原貌。
我近來有個困擾,就是當我獨自一人待在和伴侶的租屋處時,就會感到極度不安和恐懼,因此幾乎可以說是非常努力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直到終於想好好面對這個感受,我跟著刷牙步驟一步步釐清,發現這份恐懼和孩童時的自己獨自在家的感受非常相似,好像終於找到一個切口可以安放自己。我發現即使恐懼不會因此就消失,不過能夠知道那份感受的原點可能是甚麼,也可以成為安撫。
我也發現當我越能夠看見自己的感受,就越能溫柔對自己,也越有能力對別人溫柔。
最後,講師提到——
暴力的本質,是一種急切的壓縮表達。
除非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否則時刻堅持非暴力溝通很困難,因此可將其作為工具來使用,而不必過度苛求自己非要做到。
對我而言,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因為想成為溫柔的人,這之前要先感覺到被自己溫柔對待,因此向內真誠的溝通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練習管道。同時我也想保護自己,在接收到原生家庭、外界、自己的指責或謾罵時,有個步驟幫助自己或對方一步步分解,那些一不小心就成為暴力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