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家房客加入了一個網路內容生產者的互助社團,聽說發起人邀了她很多次才成功(她可能有點大咖)。據她所說,發起人本意是希望大家互相提供自己的能力跟資源,讓大家可以互通有無,共存共榮、整個社群一起提升流量。發起人本意很好,但是她說社團成員汰換率很高,大部分人似乎待不久。
而據她觀察,原因是新成員加入,就是想要增加流量,但加入一段時間後流量卻沒有明顯增加,參與社團的會議等活動,久了也會讓人覺得付出沒有及時回報,自然就退出了。
我這個人從小到現在都很愛搞這種會,要玩要做事不管怎樣就是先拉一群人再說,而到了網路時代,社群的工具多了,這種從線上開始要做資源交換的會我也弄過,而我也有像她們現在那個會長一樣做不出什麼效果的經驗,多年後再回頭來看,我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
關於我曾經發起的失敗社團
當時我還隸屬於加賀市役所,是日本總務省地域振興協力隊專案下一個小小台日交流計劃的負責人。那時候就常常要準備台日交流的活動、參訪行程、甚至我還去台灣開工作坊、幫地方創生剛起步的台灣公家單位提供日本案例等等;但是因為都一個人自幹,前面根本沒人做過這件事,其他跟我同期的專案負責人也都做不同的事,所以可以說是完全無後援的開荒狀態。
但做了一年多,台灣合作的單位一個接一個牽上線,來加賀參訪的團體多了、活動多了、以日本人為客群的企劃跟講座也多了,結果突然遇到疫情,所有事情開始慢下來,我才開始想到:地域振興協力隊這個專案在日本全國應該也有不少台灣人受聘,不如就來組個會,大家交換一下資源跟企劃內容吧!
詳情有點想不起來怎麼開頭,好像我自己一個一個去找他們的粉專,然後也透過當時在做協力隊論文研究的蔡奕屏老師幫忙牽線,就把這些遍佈在日本各地的協力隊成員弄成一個社團了。
社團經營狀況
我發起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大家提供自己覺得能提供的企劃內容、合作單位,然後互通有無,大家一起做大做強,所以我一開始就很努力把自己做過的東西,合作過的單位都PO出來,甚至我接的線上論壇(有償的工作),也有拉裡面成員一起參加。
而後面大家PO完自我介紹之後,發文跟回文的狀況都不佳,最後變成大家只會PO廣告而已,類似:「我們這裡有預算可以招待台灣人來玩,大家有空來玩喔!」或是「最近有辦XX活動,麻煩大家幫忙多介紹一下喔!」之類的,其他沒什麼有益的互動。
我當初的期待是在釋出自己的資源以後,大家也會慢慢開始主動分享自己的工作,企劃怎麼呈長官才會給過,台灣合作單位怎麼牽、經費怎麼找,或可能最基本的台日交流活動中怎麼介紹台灣、設計什麼內容。
社群辦了那麼久,我對於發起人要唱個一陣子獨角戲這件事很有心理準備,但這種跟工作還有任期有關的事,我再怎麼做也就是在任期內,其他人任期也是三年而已,我一直唱獨角戲到任期結束以後,就沒用了欸!我們公務員的身份只能用這三年,這三年要怎麼走怎麼規劃是到職前就要想好的欸!?
但其他成員似乎沒有這個意識,大家似乎很融入公家單位過一天算一天的氛圍,每個人專案的任務也完全不一樣,有人負責推廣觀光、有人負責招商、有些人負責在類似休息站的地方當店員,雖說都是跨台日的專案,不過依照地區不同,每個政府做法也完全不一樣。
因為人是我一個一個拉進來,所以我大概知道這些人的構成。首先就區域來說,應該是以北海道、山形跟九州三個為主,每個區域可能兩三個人,我印象中山形那邊的人最多,大多很年輕,大概20幾歲到30之間,有些人是第一份也有人是第二份工作,這時候出國工作,可能也沒有仔細想職涯或之後怎麼規劃,大概有些人也只是把協力隊當作找其他工作的跳板而已,這樣想起來對於交流會那麼消極,也是理所當然。
資源交換型的社群本質是什麼?
之前文章曾提到,魚漿編說人們在社群裡追求的東西有兩種,第一個是自我成長、第二個是利益,這裡我想再加一個,就是從人際交流中獲得的滿足感。
雖然我在創立協力隊的互助會時,覺得應該可以兼具自我成長(學習其他專案的人的技能與做法)與利益(互相介紹合作廠商)但就結果看來是完全搞錯了。
首先就互助這點來說好了。公家的工作基本上你不要上班上到一半毆打上司或做些誇張行為,都是每個月薪水會準時到帳,也就是說這三年只做份內的事完全可以平安下莊,沒事不用搞些新企劃還是活動來累死自己,另外還有專案內容或是每個人上司方針不同的問題,因此我提供的東西別人不一定想用、也不一定有用。
其次是利益。
我想介紹我的廠商給別人也不太精準,假設山形那邊就是要做觀光,他們已經找了台灣旅行業者合作,也有預算發給旅行社;我這裡是做政策參訪、教育旅行,對象可能是台灣公部門、大學或是法人,那就算我介紹出去也沒什麼用。
說來說去就是彼此的熟悉度還有信任度不夠,導致大家不會有耐心慢慢聚焦、討論彼此的資源匯聚可以做什麼,而是傾向於尋找「參加這個社群能拿到什麼直接對我有利的東西?」。
最後可能還有一點,我想如果每個人有思考在任期結束後,想繼續延續自己專案在做的事可能都會遇到,就是:我任期結束後用民間的身份能做什麼?現在該做什麼才會對之後我想做的事有幫助?
當然這個前提建立在他們有想要獨立創業之上,若是想繼續當員工找下一份工作,可能就不會那麼積極吧!
社群跟現代人的關係
在這個資訊過剩,選擇爆炸的時代,「社群」看起來像是連結的解方:它讓人有地方可去,有人可問,有機會成為彼此的資源。但越是這樣的時代,社群也越難經營,因為人們進入社群時的期待與耐性,往往和社群真正能給的東西之間,存在著時間差。
對多數人來說,社群像是一種「速食承諾」,期待短時間內就能帶來明確回報:流量、合作、曝光、資源。但真正能產生深層價值的社群,往往需要時間、共處與足夠多次的非功利互動,才能培養出彼此之間的信任度。
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最吊詭的矛盾:我們渴望關係,但害怕投入;我們習慣試用一切,但很少真的長留;我們想要互助,但又不確定值不值得為別人付出。
所以,社群變成一面鏡子,照見的不是只有人與人的連結可能,而是我們對關係的期待、忍耐度,甚至對自己的不確定。那些看似失敗的社群,其實正好說明了:社群不是自動會發生的事,它是一場需要集體持續意願的行動實驗。
如果大家都能認知到這一點,那也許下次當我們再度參與社群時,就能少一點焦躁,多一點參與的自覺與耐性。
最後的結論還是回到社群跟人脈在這個年代是一種資產,能透過參與社群得到利益的人跟孤身行動的人,如果在相同的社會階級、雷同的條件下,不出數年,生活會截然不同;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永遠是多數支配少數,沒有社群,就沒有話語權,要依附別人創立的社群,也不會永遠都有靠山在等自己,所以擁有一個長久參與,能跟成員互助互信的社群,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根據台灣內政部的統計,近年有超過六成以上的青年對「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抱有興趣,但實際投入的人數卻遠低於此。這中間的落差,或許正反映了:不是人們不想參與,而是缺少一個有感的理由與能久留的場域。(至於為什麼參與的人不能久留嘛...可能跟台灣政府分配資源的方式有關,這不是本篇想講的就先不談了。)
回頭看我和我的房客,以及我們彼此經歷過的那些小型社群實驗,不管是曾經的協力隊互助會,還是她現在參加的內容創作者互助會,本質上都是在試圖透過「人們實際聚在一起時所產生的能量」來激發新的可能性。只是,當這樣的嘗試少了共同任務、共時經驗與長期目標,再多的好意也很難支持社群長期發展。
我想,實體社群之所以仍然重要,是因為它要我們面對彼此的節奏、等待別人的成長,也練習在沒有立即好處的時候,依然選擇留下。而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共存共榮」不是資源交換得剛剛好,而是彼此願意為了還看不見的未來,選擇先不走。
我不是光說不練的人。身為一個活在世界上幾十年,受過無數朋友幫助的人,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不管在什麼圈子裡,掌握人際關係的人就掌握一切。社群雖然常讓人搖頭,但也真的是個好東西,大家不試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