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同學會問我:
「老師,為什麼每週要大老遠跑來苗栗上課?」
我總笑笑地說:
「現在講可能時機不適合,我們之後再找個時間聊吧。」
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
是時候了。
我走進教室,請大家拿曬衣夾,操作看似是暖身卻又與主題連結的活動。
在一陣嘻笑聲中,活動落幕。
我問了示範同學的感受,接著問大家:
「你覺得,這像什麼社會現象?」
第一位舉手的同學答:「霸凌。」
一語中的。
—
霸凌,總是伴隨著歧視。
我走向電腦,播放電影《傳奇42號》的片段。
「有人知道這是誰嗎?」
約莫1/4的同學舉手,超乎我預期。
這部電影,講的是 MLB 傳奇球員 Jackie Robinson 的故事。
他不只是偉大的球員,更是第一位打破種族隔離制度的黑人球員。
影片動人之處,是他如何在極不友善的環境中,
靠著堅毅與實力,打破偏見,創造歷史。
我讓畫面停在那一幕
隊友走向他,搭上他的肩膀。

我問:「你覺得,為什麼他的隊友願意這麼做?」
教室裡此起彼落地傳來各種觀點,
我一一回應、也一一感謝。
然後我說:
尊敬,是贏來的,不是要來的。
Jackie Robinson 用表現與貢獻,回應了歧視與敵意。
他從被討厭的黑人球員,成為所有球隊都為他退役 42 號球衣的傳奇人物。
—
學期中我曾收到一個臨時案子。
時數短、費用高,對我來說算是輕鬆的工作。
但我已有排課,請不開假。你會怎麼選?
A. 去學校上課,不接這案子
B. 錢擺在那裡不賺可惜,當然去接案!
有學生選 A,也不少人選 B。
我接著問他們:
「如果你是家長,你希望你的孩子,遇見什麼樣的老師?」
這次,全班都沉默了。沒有一個人再選 B。
我想,我想傳達的,他們聽見了。
—
活動裡有兩個角色:一個是霸凌者,一個是被霸凌者。
呼籲旁觀的人同理被排擠者,這件事很多人做。
但能走進去,陪著蹲著的人一起站起來的人,很少。
我期許自己成為那位隊友,或那位老闆,
願意走過去,搭上一隻手,陪對方一起走一段路。
當然,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是那位球員,
努力打好每一場球。
你以為我在影射同學們就是那位被包圍的人?
別忘了,台灣還有超過 80 萬的移工。
甚至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陰暗角落
—
所以,為什麼我願意來這裡?
一方面,擔任大學講師,是我教學旅程中的獨特經驗;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自己能為這塊土地,留下一些什麼。
—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動態反思活動,
邀請大家整理與訴說這學期的收穫。
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學生們自發發起的義賣活動。
他甚至願意掛上我的名字,讓我也能沾光。

謝謝一路影響我的老師們。
謝謝這群願意回應的學生們。
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我想對你說:
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在這裡,
做一位陪伴人站起來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