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雯(海蒂)為諮商心理師,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畢業。作者相信阿德勒說的:「人會成功,憑的是勇氣。」並且以一名重度阿德勒成癮者身分自居,努力推廣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實踐在生活的每一處。
認識這位作者是因為之前曾看過她的療癒小說《時光洗衣舖》,覺得蠻好看的,是溫暖療癒的風格。後來看到這本心理學的書,發現是同一位作者,於是決定買來看。

世上每個人的相遇,都是生命風格的交錯。
- 阿德勒認為,我們對於克服自卑的努力,串起了生命裡的主軸,每個人的生命風格,是從年幼時就逐漸形塑出來的,所以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所採取的姿態,也將構成自己的「生命風格」。而
世上每個人的相遇,都是生命風格的交錯,可能共振共頻,也可能碰撞抵觸。
- 所有的生命風格都反映著人們在主觀上,想追求不同存在意義的方式與態度,因此,沒有優劣之分。就像有些人相處起來格外自在,有些人相處起來備感壓力,這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適配性"(匹配程度)不同。
- 所謂「生活」,就是人們彼此生命風格的碰撞與拉扯。而主要的差別在於,這些碰撞中,究竟帶來的是美麗燦爛的"煙火",或是破壞陰暗的"煙硝"而已。
阿德勒說:「只有當我們明白,每個錯誤都以某種方式指引我們未來應該做什麼時,我們才能理解錯誤的意義。」
- 自卑感,未必是痛苦的來源,也未必是差勁的體現,它甚至可能是一種禮物。
不足的感覺,是一種正向的痛苦,因為"不滿意"使你更強大。
而那些痛點可能會成為向前推動的力量。所以,請允許也接納自己的自卑,明白自己與生俱來的不完美,就會激發天生的奮鬥本能。
- 「後悔」是一種指引,但不要讓人生只剩後悔。運用後悔,讓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意涵,成為另一種助益。因此,
"後悔"可以是一種學習情緒調節的策略,也是一種自卑感的樣貌,更是一種自我提醒的角色。
- 「道歉」這件事,唯有內在夠穩定的人,才有能力打從心裡道歉,因為他們擁有"剛剛好"的自卑,以及克服自卑的勇氣。
「同理」不代表「同意」,理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未完成的功課,不把他人的課題當作自己的責任。
- 阿德勒認為,生活中要練習「課題分離」。什麼是課題分離?就是去分辨出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改變的,並且清楚掌握自己的可為與不可為,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不去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 阿德勒心理學在處理行為改變時,不談「責備」與「懲罰」,而是談「後果」,提倡用「真實經歷後果」來催化下一次的改變。因為命令或責備,只能讓大腦知道,卻未必能讓身體做到,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學到。
阿德勒說:「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共融感,就不會只關注滿足自己和追求那永遠不可能的完美。」
- 阿德勒心理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核心精神,即所謂的「共融感」或「社群情懷」。這是指一個人感受到自己與社群的關係與連結,即"我存於社會,社會也接納我"的感受。
- 有種萃取精油的方法叫「浸泡法」,其萃取精油的過程,是將乾燥過的香草植物浸泡在油脂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香草植物的化學芳香分子會慢慢釋放到油脂裡,油脂因此融入了香草植物的香氣和風味。乾燥的香草植物,原本因風乾而失去水分和光澤,但又因浸泡在油脂中,讓香草植物以及油脂,都各自延展了它們存在的意義,並形成了另一種價值和風貌,這就是"共融"。它們都擁有彼此,卻互不隸屬。
- 阿德勒說:「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共融感,就不會只關注滿足自己和追求那永遠不可能的完美。」因為
當我們不再過度關注自己,轉而思考如何對他人產生貢獻時,就會獲得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自然就能擺脫自卑感,產生正向的循環。
- 阿德勒認為,誘發人們行動的,都是來自每個人心中那股想要變得更好的渴望,因此,沒有任何不良或錯誤的人格,只有是否符合社會、適合自己的群體而已。個人只有在與他人建立共好關係,並感受到自身價值時,才能達到真正的心理安適和幸福,這也才是真正的內在平穩之源。
- 有句話說:「內在越是安穩的人,越無須向他人證明自己。」而那些用惡意評批來攻擊別人的人,只是反映出了他們內在的脆弱與不安。
act as if(帶著信念走),使用"我會完成"的預設心境。
"act as if"(帶著信念走)是阿德勒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意思是「如同已經擁有某種特質,或像是已達成某個目標般的去行動。」就是當準備展開行動前,我們都假設自己已經有能力完成並做到這件事,以此為目標而行動,這樣的背後是帶著"我會完成"的預設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