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故事投稿

凌晨一點,上海戶外片場,四十幾度的悶熱混著機器的運轉聲。那時大家已經連續拍了二十幾個小時,最後一個鏡頭剛剛收完,現場開始慢慢降溫,燈光組收燈、攝影師裝箱,準備回家休息。
正當我鬆了口氣、以為終於結束的時候,主管低頭看著我記的拍攝紀錄,忽然語氣一變,整個人驚了一下:「你這邊……怎麼沒有鏡頭號?」
我愣住,下意識回想:「不是說只需要記錄場次跟 take 嗎?」
這話我不是亂掰的。拍攝中途我曾經問過主管:「這邊要記鏡頭號嗎?」 他當時正忙著跟導演確認下一場走位,他似乎沒聽清楚就回了一句:「記場次跟 take 就好!」
我心裡有點疑惑,還跑去問了幾個同事,結果大家都累到不想多話,只說:「他都這樣講了,就這樣吧。」
我就真的照做了。
那年我特地從台灣到上海,在一家特效公司實習,什麼都還在學、什麼都還不熟,只想好好表現,卻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錯誤,差點搞砸整場拍攝。
鏡頭號是什麼?為什麼那麼重要?
簡單講,它就像素材的 GPS。後製在剪接、做特效時,需要精準知道每個畫面的對應位置,鏡頭號對錯,特效就接不上,整條畫面可能報廢。這就像你去圖書館找第七本書,但沒書名也沒編號,只說「第七本」,根本找不到。
主管一邊冒冷汗,一邊趕緊去找特效總監。
總監當時正在收拾東西,看起來快累癱了。聽完主管的報告,他慢慢走過來,臉色真的超級難看,他一句話都沒說,拿起我手上的筆記看。
空氣一下子變得很重,我只聽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聲。
他看了一下我的紀錄,沒有立刻開口。他只是站在那邊,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又深吸第二口、第三口。
我真的以為他會大爆炸。
但他只是轉頭看了一圈現場那些正在收工的工作人員,大喊了一句:
「這顆紀錄有遺漏,要重拍。」
場面瞬間炸了。有人在嘆氣,有人把剛裝好的器材又搬回原位,有人直接蹲下來大罵一句「操!」
但沒有人轉頭看我,沒有人說:「是誰搞砸的?」
因為總監說的是:「我這邊的紀錄有問題。」
不是「實習生沒記好」,也不是「他搞砸了」。
是「我這邊」,他一個人扛下全部責任。
我站在旁邊,愧疚到快站不穩,想找地縫鑽進去,一直道歉。
總監回頭看我一眼,反而走過來,輕輕拍了我一下肩膀,語氣很平靜地說:「沒事,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下次記得就好。」
然後他蹲下來,拿起筆和紙,一邊畫一邊教我怎麼記錄——鏡頭號怎麼對、時間碼怎麼交叉確認,甚至翻出他之前用過的筆記本,給我看「標準怎麼做」。
他整個人已經累到不行了,臉色發白,中間還打了好幾個大哈欠,但還是耐心把整套教完。
教完後,他對我們其他人說:「你們先回去吧,這邊我來補紀錄就好。」
我們一邊走出片場,一邊安靜得可怕。我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真的不值得他這樣對我。

那晚我學到的東西,比整個實習任何一次操作還深刻。
如果那時候他當場責罵我——而我完全應得被痛罵一頓——我可能會記住自己的羞恥與逃避。
但因為他的穩定與保護,我記住的,是尊重和責任感,以及一種「即使搞砸了也沒關係」的信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都希望遇見一個不把我們第一個錯就當作最後定義的人。
就像知名YouTube頻道《反正我很閒》那部短片裡,常常出現的情節一樣:如果主管情緒不穩,犯錯的人常常第一時間不是想補救,而是「我就怕被罵啊」,最後錯誤被掩蓋,問題反而越滾越大。
而那天的經歷讓我下了一個決定:
如果有一天輪到我帶人,我一定要記得這天的經歷。要記得那個蹲下來教我怎麼補救,而不是站起來罵我怎麼搞砸的前輩。
因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不是靠發火維持秩序,而是用冷靜給人安全感。
錯誤不可怕,怕的是你身邊沒有人願意教你怎麼補救。
真正厲害的領導人,是在你搞砸時,還讓你敢抬頭看他的那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