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年度計畫爛尾!用12週計畫打造高效執行力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嗨👋🏻 我是 Andy CY

今年 2025 年已經快過一半了,你在年初寫的年度計劃目前執行的如何呢?如果你發現自己跟往年一樣,年度計劃依然停留在原地,沒有如預期地順利進展,那今天這本書非常適合分享給你!

為什麼重要?

阻礙一個人無法實現真正能力的頭號原因是「執行力」,而太遙不可及的計畫(如:年度計畫)是對執行力嚴重的傷害,使用 12 週計畫將會大大提升你的執行力,幫助你更好地達成目標!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年度計畫總是遙不可及
  • 使用 12 週計畫取代年度計畫
  • 建立你的個人願景
  • 主動選擇關鍵活動,而不是被動啟動
  • 事情總是會把時間填滿,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完
  • 避免與意志力搏鬥
  • 每週回顧檢視評分
  • 與人結伴而行,而不是獨自前行
  • 對於改變要有耐心
  • 結語:成功不是發生在終點線,而是在過程中的行動

年度計畫總是遙不可及

一般人都很喜歡做計劃,常見的像是個人的年度計畫、工作的季度計畫,這些計畫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時間太久了,沒有緊迫感。我們常常在一年剛開始的時候,給自己制定年度計畫,希望自己可以在一年後達到目標,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規劃完之後就放著計畫,就會把計畫放著,我們會下意識覺得時間還很多,既然這個計劃年底才要結算,那我現在多摸魚一天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自動會認為未來有更多時間可以去做,我這星期有很多事情,行事曆已經太滿了,等到下個月我就會有更多時間可以用了,等到那時候再說吧!但真實的情況是未來與現在差別並不大,你一樣會有很多麻煩、雜算的小事情在干擾你,當我們想像自己未來會有大把時間可以去使用,只是我們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

我們需要等到時間快來不及的時候,才想到要開始執行,而且是爆發性地執行,所以我們常看到在死線前,做事的效率突然大提升,在業績季度結算前,銷售成交量大增,明明可以好好分配工作內容,人類的天性就是無法對太大時間尺度的事情有感覺,我們應該要將時間尺度放小,讓自己對於時間有更明確的緊迫感。

使用 12 週計畫取代年度計畫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利用 12 週計畫取代 12 個月的年度計畫,12 週的時間足夠久到可以設定有野心的目標,小步快跑,時間足夠短到讓我們有緊迫感,激發我們的行動,減少逃避、摸魚的可能,專注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

這個概念就跟我們在工作上面很強調,計畫需要 Actionable ,要讓拿到任務的人知道該如何開始行動,而不是太高大上、虛幻的目標讓人不知所措

  • 「我們今年要成為行業龍頭!」是個高大上目標
  • 「我們今年要提升在大型企業軟體銷售的轉單率!」是個 Actionable 的目標

管理時間的顆粒度代表一個人的自我掌控力。當你的時間越來越值錢時,你就會開始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以更高效的方式管理自我。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記者 Mary Riddell 說,比爾蓋茲的時間表是以 5 分鐘為單位,乃至於對人的碰面、互動,都是以精確的時間分配。把時間顆粒度切分的越細緻的人,對於自我的掌控程度就越高,如果你在思考時間規劃時,是以一個月、一週去規劃,那代表著你對於自我的掌握度還有進步空間,從年度計畫改變到 12 週計畫就是一個可以開始的進步。

建立你的個人願景

在建立自己的 12 週計畫時,我們要先建立一個個人願景,你希望未來的自己變成什麼模樣,你可以試著先從比較遙遠的理想目標去思考(1 - 2 年),再回推到自己未來 12 周的願景。你需要建立一個自己可以與之情感相連的願景,一個你自己信服的願景,如果你自己都無法信服的話,那你會發現自己沒有理由去承受改變的痛苦。以我自己為例,我給自己的個人願景是

我期許在未來兩年內,打造一個具影響力的個人品牌,通過內容創作、產品開發和社群經營,建立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同時發展三個事業體系,在確保財務穩定的同時,創造多元的價值和機會。在追求事業發展的同時,我承諾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確保身心健康的平衡。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持續探索新領域,擴展視野與專業能力

這是我期待自己在未來兩年達到的目標,那回推自己的 12 週計畫,我就可以讓自己更往這個方向前進。這個概念就跟《原子習慣》說的一樣,我們在建立習慣之前,最一開始的關鍵是要建立身份認同,先決定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才會有動力去做對這個目標有幫助的事情。

主動選擇關鍵活動,而不是被動啟動

有了個人的願景,接下來就要做週計劃,確實做計畫聽起來很像廢話,但是真的在執行的時候,計畫可以確保你不是被動去執行,而是主動選擇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果沒有主動做計劃的話,我們會容易陷入被動的執行,指的是生或是受到「外部刺激」來驅動行動,可能是一通電話、臨時的訊息、突然的邀約等等,我們沒有主動決定要做的事情,而是被「外部刺激」給啟動,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就失去了對於重要性、關鍵任務的選擇權。

相反地,主動的生活更注重的是選擇,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很有價值,但你要從中選擇對你的 12 週計畫最有幫助的關鍵活動,重點不是做更多的事情,而是做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是在《十倍成長思維》中提到的,一般人追求的是線性成長,而十倍的成長是非線性的,要達成十倍思維,我們要把關注從量的投入,轉變到質的提升,投入更多的時間、資源,可能可以讓你從一倍成長到兩倍,但是要成長到十倍,單純更多的時間與資源投入沒有辦法做到,只有做到質的轉變,才能夠做到十倍成長。

事情總是會把時間填滿,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完

在談到計畫時,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只要我執行的夠快就好,我不需要計畫」,認為自己只要做得夠快、夠努力,就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完,不需要特別計畫,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常見陷阱。

曾經有一個研究,研究員想要了解上班族常常說自己時間不夠用、事情做不完,到底都是在忙些什麼?研究員發現上班族有很多待辦事項,跟客戶聯繫、準備開會資料、行政雜事等等,但是有趣的是,上班族不管在任何時候,手上總是會有大約 40 個小時的代辦事項需要完成,不論你多有效率,事情總是會冒出來填滿你的時間,這就像是【帕金森定律】所說的,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滿為止

在個人時間管理上也是,如果沒有主動去規劃、篩選,放任的結果就是我們依然忙碌,但不是在為高價值的關鍵任務忙碌。

raw-image

避免與意志力搏鬥

我們需要有個人願景、週計劃,其實目標都是為了讓執行變得容易,因為採取行動的短期成本可能比達成目標的長期利益要大得多,試想你決定自己要開始練習早起運動,當你在寒冷的凌晨睡醒,內心的聲音要你繼續回去睡覺,要離開溫暖的被窩去外頭運動變得遙不可及,如果你沒有事先定義自己的清晰願景、計畫,你是很難說服自己起床的,因為在眼前面臨的痛苦,絕對大於達成長遠健康的效益,如果沒有確實的計畫、環境支持,就會讓每件事情變成自己與意志力的搏鬥,偶爾依靠意志力沒有問題,但如果每個決定都需要調動意志力,那就很可能變成一場災難。

每週回顧檢視評分

在 12 週計畫執行過程中,每週的結束都要進行評分,檢視自己過去一週的計畫達成率有多高,有什麼反思學習,並在下一週即時修正。12 週計畫讓我們可以更常檢視自己的執行方式,優化執行效率,在 12 週計畫中,每一週、每一天都很重要,都會影響你能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執行 12 週計畫的時候,我自評前面 2 周的得分都不理想,在反思復盤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工作狀態與我預想的並不一樣—批量完成才是我最有效率的方式。

我原本在規劃自己的 12 週計畫時,是將我想要發展的方向平均分配在每一週,例如每週都要寫一篇電子報、錄一集 Podcast、上架文章等等,但我發現每週的工作狀態都會波動,我不一定每周都有寫電子報的靈感,但是當我有靈感的時候,我可以很快速進入創作的心流,一個星期可以寫 2-3 篇文章,或是我喜歡把錄製 Podcast 集中在單一天完成,我喜歡把事情集中在一起完成,這種在心流狀態下全力輸出的感覺更讓人過癮,所以我後來在規劃 12 週計畫的時候,我就調整成每週有特別側重的執行主題,讓自己可以更好進入心流、高效執行產出,使用這種方式提升了我後來的每週執行分數。

與人結伴而行,而不是獨自前行

作者也建議要組成 Weekly Accountability Meeting,與一些好友一起執行 12 週計畫,大家共同復盤、檢視彼此的成效,比起自己孤軍奮戰,有團隊成員一起前進的效果會更好。

曾經有個針對重症病患的研究發現,這些重症病患知道如果自己要活下去,一定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在一開始他們下定了決定,也真的改變了生活方式,但是現實是在經過一年之後,超過 9 成的病人回到了原本的生活方式,幾乎可以說是走上確定死亡的道路,即使在面對眼前的死亡威脅,絕大多數人仍然無法做出更有效益的選擇。

但是研究者發現,有一群人在堅持改變生活方式的成功率上,是其他組的 7 倍之高,造成這樣顯著差別的原因是他們都參與了病患的支持團體聚會,他們會彼此分享自己的努力、進度,並且鼓勵支持彼此,單純彼此監督、並肩前行,就讓改變更容易堅持下去。

我自己這次在執行 12 週計畫時,缺少了責任小組這一塊,或許之後可以有個讀書會,讓大家可以一起執行看看!

對於改變要有耐心

心理學家 Don Kelley, Daryl Conner 發現人們在改變行為模式、建立習慣時,會經歷一個情緒變化曲線 (Emotional Cycle of Change)

  • 無知的樂觀: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相信改變很簡單,一定可以做到
  • 知情的悲觀:開始面對現實,發現事情跟自己想得不太一樣,有很多挑戰、痛苦藏在改變的過程中,開始感到懷疑、挫折和焦慮
  • 絕望的低谷:在經歷了挑戰與痛苦後,陷入絕望的低谷,這是情緒最低潮的階段,很多人會在這裡放棄
  • 知情的樂觀:慢慢開始掌握節奏,累積了一些經驗與訣竅,發現自己可以克服痛苦,自己真的可以改變,開始相信自己做得到
  • 成功與滿足感:最後達成改變,獲得成就感與持續下去的動力
raw-image

在嘗試實踐 12 週計畫時,剛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適應,以我自己而言,我一開始對於自我執行力掌握度很低,平常我在工作上要處理的任務都很清楚,我也知道每件事情大致上需要的作業時間、流程,但是當我回歸到自我身上時,要花多少時間做研究、寫電子報、準備 IG 經營素材,這些事情我在一開始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需要自己慢慢實驗才會知道。

更重要的是,對於自我工作習慣的不適應,前面提到我喜歡批量處理事情,我同時也發現我需要把事情分類,有些事情屬於腦力消耗大的創作型工作,像是寫電子報、錄音,有些事情屬於規劃形工作,像是思考電子報定位、企劃設計,有些事情屬於執行型事項,像是 IG 貼文製作、社群發文,我需要將這三類的事情分散開來,讓自己每天都有值得期待、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做,同時管理自己的能量,讓自己在能量低的時候再來做執行型任務,這也是我自己在實踐過後,對於自我工作習慣的學習,所以在實踐 12 週計畫時,也要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適應、調整。

這些方法都只是手段而已,只要記得自己的目標是採取行動,採取行動才能帶來成果。

結語:成功不是發生在終點線,而是在過程中的行動

在實際執行過一輪 12 週計畫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心態是「為行動慶祝,而不是結果」

我們在看到他人的成就時,往往看到的都是最終的結果,我們會去讚揚飛魚 菲爾普斯在游泳項目上,擁有28枚奧運獎牌,是史上獲得最多奧運獎牌的運動員,但他不是在比賽中才拿到這 28 枚金牌,他拿到這些成就的時候是在平日,在他選擇在身體最疲累的時候仍繼續在泳池中多游一趟,在想吃食物的時候,選擇吃下對身體有幫助而不是他自己想要的營養,早在他踏入奧運泳池之前,他就已經成就了卓越。

在我們決定要去行動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成功了!

這個心態讓我更能靜下心來,知道自己在追求的不是終點的成就,而是過程的耕耘,每一個選擇看書而不是滑手機的時間,每一個選擇去健身房運動而不是躺在家裡耍廢的時間,就是在這些很日常的小片刻造就了現在的我,過程中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到 Patreon 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變革成長指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變革成長指南
4.6K會員
28內容數
自我成長|科技新創|社會趨勢|閱讀筆記 在變革世界中,探索個人與社會的成長之道
變革成長指南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我們習慣以計畫、目標面對不確定性,但有些時候擁抱不確定性才是正確的策略,讓我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開始去嘗試、探索未知,今天我們來聊聊「園丁心態」
Thumbnail
2025/04/28
我們習慣以計畫、目標面對不確定性,但有些時候擁抱不確定性才是正確的策略,讓我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開始去嘗試、探索未知,今天我們來聊聊「園丁心態」
Thumbnail
2025/04/07
本文探討如何尋找人生伴侶,挑戰社會普遍的盲目擇偶觀念,強調日常相處的重要性及建立友誼基礎。文章提出選擇伴侶應考量市場環境、相處模式、雙方付出等因素,並提供約會後的反思問題,最終指出追求合適而非完美。
Thumbnail
2025/04/07
本文探討如何尋找人生伴侶,挑戰社會普遍的盲目擇偶觀念,強調日常相處的重要性及建立友誼基礎。文章提出選擇伴侶應考量市場環境、相處模式、雙方付出等因素,並提供約會後的反思問題,最終指出追求合適而非完美。
Thumbnail
2025/04/01
這篇文章探討現代人如何在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Default Path)與追尋內心渴望的自創之路(Pathless Path)之間取得平衡。作者以自身經驗和《The Pathless Path》及《夠好的工作》等書籍為例,說明如何定義「足夠」、克服從眾心理、找到熱情、透過實驗逐步過渡到理想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2025/04/01
這篇文章探討現代人如何在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Default Path)與追尋內心渴望的自創之路(Pathless Path)之間取得平衡。作者以自身經驗和《The Pathless Path》及《夠好的工作》等書籍為例,說明如何定義「足夠」、克服從眾心理、找到熱情、透過實驗逐步過渡到理想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主題:如何增加執行力。 會想分享主題是有些人問過我,覺得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到底怎麼管理時間,到底怎麼那麼有執行力的,其實我是一個蠻懶的人,但也因為這樣我喜歡研究怎麼更有效完成事情,這樣才能做更多事情或是有時間偷個懶。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主題:如何增加執行力。 會想分享主題是有些人問過我,覺得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到底怎麼管理時間,到底怎麼那麼有執行力的,其實我是一個蠻懶的人,但也因為這樣我喜歡研究怎麼更有效完成事情,這樣才能做更多事情或是有時間偷個懶。
Thumbnail
採取一年十二週計畫可以讓你採取最有效率的行動,節省許多時間,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Thumbnail
採取一年十二週計畫可以讓你採取最有效率的行動,節省許多時間,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Thumbnail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需要有目標的時間規劃。
Thumbnail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需要有目標的時間規劃。
Thumbnail
許多人每年一定都有做年度計畫的習慣,不管是個人職涯、旅遊、學習、健康等方向,好像總要列出目標,今年才會過的更有方向,但是難的是,到了年末,這些計畫能執行的比例是多少呢? 被年度計畫綁架是許多人困擾的課題,因此今天要來推薦大家一本書,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許多人每年一定都有做年度計畫的習慣,不管是個人職涯、旅遊、學習、健康等方向,好像總要列出目標,今年才會過的更有方向,但是難的是,到了年末,這些計畫能執行的比例是多少呢? 被年度計畫綁架是許多人困擾的課題,因此今天要來推薦大家一本書,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在新年展開新計畫,以實現個人目標。首先,強調設定清晰的「大目標」,包括明確的期限和量化目標。其次,建議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使用《the 12 week year》的方法,透過每週的執行與KPI確保進展。最後,強調在社群媒體或與朋友分享目標,以社群的支持和監督力量實現計畫。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在新年展開新計畫,以實現個人目標。首先,強調設定清晰的「大目標」,包括明確的期限和量化目標。其次,建議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使用《the 12 week year》的方法,透過每週的執行與KPI確保進展。最後,強調在社群媒體或與朋友分享目標,以社群的支持和監督力量實現計畫。
Thumbnail
何謂12週計劃?12週計劃又有什麼好處?要如何執行呢?
Thumbnail
何謂12週計劃?12週計劃又有什麼好處?要如何執行呢?
Thumbnail
你每年都花兩個月(12月與1月)在設定新年新希望嗎? 你一定也認為,有沒有達成才重要。 那你會花多少時間在達成新年新希望呢? 那些時間、金錢、精力都讓你達到了嗎? 如果有,恭喜你找到對你有效的方式😍 如果總是每年重覆設定類似的新年新希望,但又覺得追求不到,或許是換個方法的時候到了。 你願意嗎?
Thumbnail
你每年都花兩個月(12月與1月)在設定新年新希望嗎? 你一定也認為,有沒有達成才重要。 那你會花多少時間在達成新年新希望呢? 那些時間、金錢、精力都讓你達到了嗎? 如果有,恭喜你找到對你有效的方式😍 如果總是每年重覆設定類似的新年新希望,但又覺得追求不到,或許是換個方法的時候到了。 你願意嗎?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常: 一年立大志,結果年底一數落空? 目標太大,越看越心慌,只想躺平逃避? 每天忙得團團轉,卻不知道到底做了啥?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常: 一年立大志,結果年底一數落空? 目標太大,越看越心慌,只想躺平逃避? 每天忙得團團轉,卻不知道到底做了啥?
Thumbnail
衝破慣性介紹 歲末年終寫下的「新年新希望」,一不留神就又變成隔年的希望了嗎? 在嶄新行事曆中填滿的新計畫,經常列出的多、完成的少嗎? 為什麼明明許下了目標,失敗率卻總是高得驚人? 你或許落入了「知易行難」、「凡事只有3分鐘熱度」的陷阱之中…… 學習新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Thumbnail
衝破慣性介紹 歲末年終寫下的「新年新希望」,一不留神就又變成隔年的希望了嗎? 在嶄新行事曆中填滿的新計畫,經常列出的多、完成的少嗎? 為什麼明明許下了目標,失敗率卻總是高得驚人? 你或許落入了「知易行難」、「凡事只有3分鐘熱度」的陷阱之中…… 學習新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十二個月的年度計劃太難執行 那來試試看十二週計畫吧 🌟聚焦於能實現目標的最少關鍵行動上 🌟如果不能掌握你的時間,就無法掌握你的結果-安排時間塊 🌟最強大的願景能滿足你的個人抱負,並與你的事業理想保持一致
Thumbnail
一年十二個月的年度計劃太難執行 那來試試看十二週計畫吧 🌟聚焦於能實現目標的最少關鍵行動上 🌟如果不能掌握你的時間,就無法掌握你的結果-安排時間塊 🌟最強大的願景能滿足你的個人抱負,並與你的事業理想保持一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