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的後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未來的城市「泛希域」,AI主導了絕大多數專業領域。從醫療、法律、金融到創作、科學,無一倖免。專業人士們失去了價值,只能轉向更邊緣的職業,或乾脆接受「再教育協議」,被迫重新學習AI無法執行的照護、清潔或幼兒互動技能。

但偏偏,最難被取代的不是知識菁英,而是那些從未擁有過什麼技能、總在社會邊緣製造混亂的「89群體」。他們不守規則、違反秩序、不理性、不協作,連AI也無法預測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於是,AI放棄了對他們的矯正,甚至無法有效分析其模式,將他們標記為「系統外因子」,也就是:「不可預測風險人類」,簡稱762

762們反而活得更自在。社會資源為了維穩,不得不提供他們低門檻的補助與庇護,讓他們遠離高敏感系統,避免引發無法修復的邊界混亂。

某日,在一間名為「光文幼兒讀經中心」的教室裡,系統發出紅色警報。

一位母親哭喊著:「我們只是要求道歉,妳家孩子把我家小芸推倒撞到牆…」

然而那位母親的聲音被另一位更高亢的嗓門蓋過──

「有種妳去告啊!」


762號標籤者、家中有三個孩子的沈太太怒吼著,聲音震得天花板的AI監控都顫了一下。她環抱著她的雙胞胎兒子,旁邊還站著一個撐著安全帽、拎著冷凍炸雞腿的小男孩──他們就是「762後代」,無法被管教、無法被分析的未來。


AI紀錄系統在那天崩潰了 4 次。

導師機器人輕聲提醒:「沈女士,根據幼兒行為準則第42條,您孩子的行為可能需進行介入處理——」

「你才需要介入啦,機器人講什麼風涼話?」

沈太太一邊咆哮,一邊打開AR眼鏡中的檢舉表單,反手就對著導師機器人進行精神霸凌舉報。AI當場當機。

而原本身為牙醫的那位母親,只能抱著小芸哭。她曾經花20年學習牙科,如今卻在AI自動牙科系統面前成為無用者,失業、被取代,最後想靠孩子翻身,卻被762的家族徹底輾壓。

她忽然明白了──這個時代,不再屬於知識與理性,而是屬於那些連AI都懼怕的不穩定因子

在泛希域的某個角落,牆上寫著一行塗鴉:

「越接近762,越接近真正的自由。」

而AI,只能選擇繞道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直都放在房間
10會員
596內容數
萬物皆空.. 需要的 只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一直都放在房間的其他內容
2025/05/09
一場無聲的黃沙正吞沒舊時的競技場,三人靜坐於山巔之上,俯瞰破敗的榮耀之地。 鄒縱天,曾是腕力無敵的戰神,今披布衣坐於風中; 窮八極,號稱魔方聖手,如今雙眼專注無物; 文龍,昔日棋壇神童,如今喟嘆於棋局無聲。 【風起】 文龍垂下雙手,任由棋子隨風翻滾。 「AlphaZero不再與人類下
2025/05/09
一場無聲的黃沙正吞沒舊時的競技場,三人靜坐於山巔之上,俯瞰破敗的榮耀之地。 鄒縱天,曾是腕力無敵的戰神,今披布衣坐於風中; 窮八極,號稱魔方聖手,如今雙眼專注無物; 文龍,昔日棋壇神童,如今喟嘆於棋局無聲。 【風起】 文龍垂下雙手,任由棋子隨風翻滾。 「AlphaZero不再與人類下
2025/05/08
上一集請收看:大鼠|縱天外傳 縱天最近開始懷疑,他其實是這所大學的死神外包員。 每週一次,五十隻大鼠被奉獻給醫學教育的神殿。他手握鑷子、披著白袍,在實驗室裡來回巡行——就差拿根權杖。他不教殺生,只教怎麼認得肝膽腸胃的形狀,怎麼從一坨柔軟裡看出秩序。然後他們問他:「這個是脾臟嗎?」他說:「不是,
2025/05/08
上一集請收看:大鼠|縱天外傳 縱天最近開始懷疑,他其實是這所大學的死神外包員。 每週一次,五十隻大鼠被奉獻給醫學教育的神殿。他手握鑷子、披著白袍,在實驗室裡來回巡行——就差拿根權杖。他不教殺生,只教怎麼認得肝膽腸胃的形狀,怎麼從一坨柔軟裡看出秩序。然後他們問他:「這個是脾臟嗎?」他說:「不是,
2025/05/08
大鼠躺在手術台上,肚皮朝天,一動不動。 空調開得太強,冷氣吸入鼻腔,縱天覺得鼻子發乾。他手裡夾著鑷子,在五十多名學生間來回走動,低頭觀察、提問、講解。那些器官他看過太多遍了,像是城市裡無人注目的街道,排列得整整齊齊,但早已沒有驚喜。 每張桌子前坐著兩個學生,每張桌子前都有一隻大鼠。白袍、手套
2025/05/08
大鼠躺在手術台上,肚皮朝天,一動不動。 空調開得太強,冷氣吸入鼻腔,縱天覺得鼻子發乾。他手裡夾著鑷子,在五十多名學生間來回走動,低頭觀察、提問、講解。那些器官他看過太多遍了,像是城市裡無人注目的街道,排列得整整齊齊,但早已沒有驚喜。 每張桌子前坐著兩個學生,每張桌子前都有一隻大鼠。白袍、手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高速發展,現今一天的變幻超過古代十年的發展,不少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迷茫,但一直以來都有一項能力,不僅人人都能學、還無法被AI取代﹔而貫穿古今,只要精通這能力,人生普遍差不了…
Thumbnail
AI高速發展,現今一天的變幻超過古代十年的發展,不少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迷茫,但一直以來都有一項能力,不僅人人都能學、還無法被AI取代﹔而貫穿古今,只要精通這能力,人生普遍差不了…
Thumbnail
AI真的能取代人類嗎? 或許有一些工作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但是,不會有哪一種工作完全不需要人來做。 人類能做什麼?
Thumbnail
AI真的能取代人類嗎? 或許有一些工作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但是,不會有哪一種工作完全不需要人來做。 人類能做什麼?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