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不是問題,看不清落差才是問題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敏捷進化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做完一場簡報,底下反應平平,主管語氣冷淡地說了句「再加強」,你悶了一整天。
明明準備了好幾晚,為什麼換來的是失望、沮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

很多時候,讓我們陷入內耗的,不是落差本身,而是我們搞不清楚這個落差到底在哪裡

你不是真的不夠好,你只是還沒看懂:

「差距發生在哪裡?」
「是沒掌握期望?還是關鍵細節被漏掉了?」
「還是…我根本一直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raw-image

🌡️你不是沒能力,而是還沒配好觀察的焦距

很多人一面自責,一面用力彌補,卻始終踩在原地——

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你看不夠清楚

要真正看懂「落差」,不是一句「我表現不好」就能交代,

而是需要戴上三副不同焦距的觀察鏡:Context(脈絡)|Concrete(具體)|Complete(完整)


🔍一、Context 脈絡:事情發生在什麼背景下?

不要急著打分數,先問問:「我是在什麼條件下做這件事的?」

你可能在開會前才剛處理完一場緊急狀況,腦袋還沒轉過來;

也可能對方期待的重點和你準備的方向壓根不同,雙方一開始就沒對上焦。

🎯 不是問「為什麼做不好」而是問「當時的條件是什麼」?

懂得看清脈絡,不是找藉口,而是找到下一次怎麼「對準」的機會。


🧱二、Concrete 具體:落差發生在什麼細節上?

你說這次表現不佳,到底是聲音不夠自信?數據講太快?還是邏輯跳太快沒鋪陳?

模糊地說「這次不好」,就像告訴司機「我想去遠方」一樣——你永遠不知道該從哪裡開。

🎯 具體的觀察才有具體的調整,模糊的批評只會帶來模糊的內疚。

你可以問自己:

  • 哪一句話主管聽完沒回應?
  • 哪一張投影片其實你也覺得不夠清楚?
  • 有沒有哪個過程你其實也有點心虛?

🧩三、Complete 完整:有哪些是「沒被看到的」?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你不是只看見發生了什麼,也要看見什麼「沒有發生」

也許你沒有去對焦預期,也許你沒預留問答時間,也許你根本沒釐清自己的目的。

這些「沒做的事」、「沒想的部分」、「沒講清楚的段落」,才是影響結果的隱形黑洞

🎯 真正的落差,往往不是錯在哪,而是「缺了什麼沒說出來、沒做到、沒看見」。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清落差?——三種潛意識的卡點

就算你知道應該回顧,很多時候還是會下意識地「略過那段不舒服的片段」。

那是因為我們的腦,常常在幫自己擋住那些會刺痛自尊或製造焦慮的訊號。

來看看你是不是也遇過這三種內在阻礙:


🔒 Closure|主觀閉合

落差一出現,心裡立刻跳出:「這不是我擅長的」、「我果然不行」。

這不是事實,是保護殼——讓你不用再面對下一步的壓力。


🫥 Avoidance|情緒迴避

知道要回顧,但一想到就覺得丟臉、悶悶的、不想碰。

於是告訴自己「反正過了就算了」,卻也放棄了從中學習的機會。


🔁 Resistance|慣性阻力

即使知道要改,但還是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應付下一次任務。

結果不意外,又複製了同一種落差。


✨結語:看見落差,是你真正站起來的起點

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分析自己,也不需要無痛才值得成長。

落差不是要來打敗你,而是要提醒你:「這裡藏著一個升級的入口。」

問對三個問題,你就能從挫敗中抽出下一步的方向感:

  • Context:我是在什麼情境下這樣表現的?
  • Concrete:落差發生在哪些具體細節?
  • Complete:有沒有什麼沒做、沒說、沒想到的?

你會發現,落差沒那麼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看不清它,然後用力錯了方向、錯過了學習。

陪自己好好看清楚,你就能走出卡點,也走出一個更穩定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16會員
422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5/09
總是想做點什麼,卻總是做不下去嗎?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努力,而是一套能陪伴自己的方法。這篇文章用 COURAGE 六步驟,幫你看見卡住的原因、找到行動的動力、提煉成長的養分。不是在硬撐,而是在慢慢建立「我有能力走過」的信心。你可以從現在開始,練習成為自己的教練。
Thumbnail
2025/05/09
總是想做點什麼,卻總是做不下去嗎?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努力,而是一套能陪伴自己的方法。這篇文章用 COURAGE 六步驟,幫你看見卡住的原因、找到行動的動力、提煉成長的養分。不是在硬撐,而是在慢慢建立「我有能力走過」的信心。你可以從現在開始,練習成為自己的教練。
Thumbnail
2025/05/01
為什麼我們明明每天工作在一起,卻總覺得彼此靠不近?也許不是話不夠多,而是心沒被接住。 人其實渴望五種感受:被看見、被接住、被接納、被肯定、被鼓勵。 這些連結感,就像情緒的維他命,缺了,工作再有效率也會覺得空虛。 給得出的人,才能真的走得近;收得到的人,才願意留得久。
Thumbnail
2025/05/01
為什麼我們明明每天工作在一起,卻總覺得彼此靠不近?也許不是話不夠多,而是心沒被接住。 人其實渴望五種感受:被看見、被接住、被接納、被肯定、被鼓勵。 這些連結感,就像情緒的維他命,缺了,工作再有效率也會覺得空虛。 給得出的人,才能真的走得近;收得到的人,才願意留得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近來在社群中有許多網友提到對於工作適應的困擾。
Thumbnail
近來在社群中有許多網友提到對於工作適應的困擾。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Thumbnail
無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Thumbnail
無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貼文?大意就是當開會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原因,就看到各部門只會互相怪其他部門,反正罵天罵地就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相信這個場景各位絕對屢見不鮮,這篇貼文通常拿來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是站在一個管理者以及多年的企業顧問,看的問題可不止於此。 如果是我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先做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貼文?大意就是當開會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原因,就看到各部門只會互相怪其他部門,反正罵天罵地就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相信這個場景各位絕對屢見不鮮,這篇貼文通常拿來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是站在一個管理者以及多年的企業顧問,看的問題可不止於此。 如果是我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先做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