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跟學生說明下週「報告內容」的必備項目後,小N私下來找我談談。這學期的自然探究實作課, ta與小O、小P、小Q共四人一組。
小N:「老師……報告裡的那個"小組分工",我們畫不出來……」
我:「??」
小N:「你不是說可以用圓餅圖呈現,所以我們其他三個人,想給小Q的部分1%比例而已,因為ta常常請假,根本沒做到什麼實驗,一點貢獻都沒有!但是我們剛才在討論的時候,小Q聽到就開始生氣,還罵我們耶!」
我:「那小Q在生什麼氣呢?」
小N:「ta說ta的貢獻不止1%!!可是我們其他三人真的覺得ta沒做事啊?!」
我:「那就是認知上的落差了,你們四人要不要討論一下大家認定的"貢獻",這樣才能有一致的共識?」
小N:「但是小Q ta很難約啊!以上學期為例,約好假日討論,ta常常都不會出現,報告PPT也做得很差,我們其實都不太想跟ta討論啦~~」
我:「了解。其實"分工表"的目的是讓你們呈現你們"組內自評"的實驗參與情形,雖然我和大F老師都一直在你們身邊,也知道你們上課做實驗時的概況,但難保你們在課後、假日會有什麼樣的互動,所以才請你們從自身的角度,分享每位組員對實驗的參與及貢獻。
小Q的情形,我和大F老師心裡是有底的。
那,如果你們的分工表不要以"圓餅圖"呈現,而是以"表格"羅列每位組員主要負責的事項,雖然小Q身體不好常請病假,我印象中小Q如果有來上課時,我有看過ta協助量測一些水質數據,我記得你們這組的一些器材也是由ta負責採購的對吧?!」
小N聽了後「嗯……」了一聲。
我:「報告時列出每個人的分工"項目",小Q那欄也會有"文字內容",這樣ta心裡感受就會放心些,你們也為ta在班上保留了面子,ta也就不會一直攻擊你們誠實呈現ta的低參與度,我和大F老師看了後,也知道你們自評的分工說明,這樣我們在"教師他評"時,就能更清楚明白整體的狀況,我們會公允給予同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苦勞及功勞。」
小N:「好吧......但我還是要抱怨一下,ta害我們其他三個人變很累耶!!」
我:「好的,我收到了!」😆😆

圖中的1%會不會太大了一點?!(小昕咒語Bing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