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agrz51f006o01rb157e80gi/platforms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排好今天要好好工作,坐在電腦前卻突然覺得桌子很亂、地板需要掃、窗簾有點髒,甚至手機叮了一下你也覺得「該不會有重要訊息吧?」然後,一晃眼,一整天就過去了,沒什麼進度,只有滿滿的罪惡感。
這一集《內在航號》,我們邀請到心理學碩士生 Sasha,來聊聊她在寫論文這條路上遇到的拖延、掙扎、卡關、焦慮——還有,她是怎麼慢慢跨過去的。
這不只是一段關於「拖延」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自我期待」與「接納自己」的深度練習。
想寫,但越來越寫不下去
Sasha一邊攻讀心理學碩士、同時在大學的諮商中心工作,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支持他人前進。但回到自己的房間,面對自己的論文,往往感到無力。
她說,那段時間真的很低潮:「常常下班回到家,就覺得整個人被抽乾,完全沒力氣打開電腦,打開那個檔案就好像會爆炸一樣。」
所以她把寫論文安排在假日。假日一早起來,精神滿滿:「今天一定要好好寫!」結果一坐下來,那股熟悉的、不舒服的感覺又來了。
「就是一種很想逃走的感覺,覺得好像寫論文比打掃家裡還痛苦,我就會突然很想把房間整理一遍(笑)。」
Hansha 聽完點點頭,笑著說:「我超懂的,我也會在要工作的時候突然覺得好想擦窗戶,覺得自己怎麼變得這麼有潔癖(笑)。」
拖延不是沒做,而是「沒做到我預期的樣子」
但其實,Sasha 並不是完全沒有動筆。
「我還是有打開電腦,有寫幾段,但很快就開始分心,又去做別的事了。然後一整天下來就覺得,啊!我今天好像沒幹嘛。」
Hansha 接著問她:「那你原本的預期是怎樣?」
Sasha 想了想說:「其實沒有設定很宏大的目標,但就是希望可以進行到某章節的某段落,有個進度。」
不是她沒做,而是她覺得「沒達標」。那種「有做但覺得還是不夠」的感覺,讓她每晚睡前都自責滿滿。
一段話寫不出來,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Sasha 的論文是質性研究,需要訪談、整理逐字稿,再從中分析與書寫。她說卡最久的,就是從資料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下結論的那一段。
「那時候真的寫不下去,大概從訪談結束後開始,整整一年多,我就是一直卡在那邊動不了。」
這段話一出來,Hansha語氣變得溫柔:「你這樣卡了一年耶,那是什麼時候你才開始想要面對這件事?」
Sasha 很誠實地說:「我覺得那是一種『再不面對不行了』的感覺。因為那個循環一直重演,我的情緒越來越不好,開始不喜歡自己,看著同學一個個畢業,自己卻還卡在原地,就有一種……我到底在幹嘛的感覺。」
那些焦慮與拖延,背後其實是「我很在意」
轉捩點,是當 Sasha 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我這麼不想寫?明明知道該做,卻一直逃?」
她覺察到那些焦慮、罪惡感、煩躁,是來自「我太在意了」。
Sasha:「我在意我寫出來的東西好不好,教授會怎麼看,我有沒有寫出價值,我會不會讓受訪者失望……」
這些想法讓她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無法達到目標,然後就更不想去做。
Hansha 接著點出一個關鍵:「所以你不是沒目標,反而是目標太大,讓你不敢靠近。」
Sasha 苦笑:「對啊,就覺得我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夠好,那我是不是根本沒資格寫這個論文!」
當目標從「要很有價值」變成「只要先寫一段話」
她開始做出轉變。
不是放棄,而是調整目標大小。她對自己說:「我今天不用完成一整章,但我可以先把眼前這段寫完。」
她說:「當我看到我其實是被那個「想做出貢獻」的壓力卡住時,我開始轉換角度,不再一味批評自己,而是用比較溫柔的方式理解自己。這樣不舒服的情緒就會比較下降,也比較有力氣做該做的事。」
那種壓力大的感覺,就在這樣「專注當下」的做法中,慢慢鬆動了。
「我還是會希望我的論文有學術貢獻,但它不再是我唯一的目標。它變成一『連帶的目標』——我先把現在這段好好寫出來,等我回頭看,就會發現:欸,寫得還不錯欸。那種感覺會慢慢回來。」
這個「欸還不錯」的感覺,就是 Sasha 找回行動力的起點。
Hansha 聽完這段後回應:「你之前把目標放得太前面、太遠、太大,根本走不到。你現在是把它放近一點,讓自己有機會靠近它。」
Sasha 笑著點頭:「對啊,有時候要進步,不是用力衝,而是讓自己能夠開始。」
透過調整環境,幫助自己專注
除了內在調整,Sasha 也開始針對外部環境進行修正。
她發現自己經常因為手機、社群、影片而分心。她說得非常坦白:
「YouTube 的演算法後面有一整排工程師在搶你的注意力,我真的拚不過他們。」
所以她索性不拚了。她把手機放遠,甚至設下使用提醒機制。當自己一不小心又掉進影片漩渦時,她會讓自己暫停,出去倒垃圾、走個樓梯、買杯飲料,給自己一點冷卻時間。
她說:「那個注意力要被拉回來,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讓自己『暫時離場』。」
改變從「辨識情緒」開始,允許自己停頓一下
Sasha 開始練習跟自己的拖延相處。
她說,她會在不舒服的時候問自己:「這個感覺是什麼?」然後試著給它一個名字:「我現在是焦慮、是害怕,還是其實是對自己很失望?」
接著,她再問:「那我在焦慮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太在意自己的表現?」
她說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壓抑情緒,但壓抑久了就會爆炸。她認為允許情緒存在,就像是打開水庫的閘門,讓水可以一點一點流出來。這樣就會有心理空間,回到自己的身上,也能思考、行動。
那些沒有達到的目標,不代表你失敗了
Hansha 說,她在訪談過程中也感覺到被 Sasha 支持了。
「我也常常給自己定很高的目標,然後達不到。但你讓我看到,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設定的跨度太大。我需要允許自己,一天只跨十分鐘也沒關係。」
Sasha 回應得很真誠:「對我來說,雖然學會對自己溫柔,但那個想鞭策自己、害怕落後的聲音還是會在。我現在學的是:讓它們存在,但不主導一切。」
Sasha 的自我覺察五步驟
- 意識到自己在拖延:不是「啊我就爛啊!」,而是「欸,我又開始逃了耶!」
- 標示情緒:我現在是焦慮?是害怕?是對自己很失望?
- 探索原因:我到底在意什麼?是怕教授失望?還是怕自己沒做好?
- 調整標準:從「完成一章」變成「寫一段話」、「坐下十分鐘」,讓行動變得可行。
- 肯定每一個進步:覺察不會立刻讓問題解決,而是一個進五步退三步的過程,看到自己一點一點的進展,並且肯定自己。
結語|你不需要一直拼命,你也可以慢慢來
Hansha 在節目的最後說了一句話:「如果我們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也許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早就走在前進的路上了。」
Sasha 說,她喜歡的一張圖叫「時區女孩」。有些人 30 歲就成功,有些人 70 歲才當總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重要的不是快慢,而是你有沒有在走。
所以,如果你也有一件一直卡關的事,不是不夠好,而是你給自己的期待太滿了。
不妨從現在開始,對自己說一句:
「我可以慢一點,但我還是會走到。」
如果你正面對「拖延大魔王」,願 Sasha 的故事能陪你走一段路。
學習劇場《內在航號》陪你一起航向內心深處,發現前行的勇氣。